王绵之,1923年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中医世家,为第19代传人。出身于祖传世医家庭,自幼学习中医,从背诵、研读中医经典,到随师临证,独立应诊,1947年通过南京国民政府考试,取得“中医师合格证书”(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换发05742号“中医师证书”)。1955年以后,又经过系统学习,并根据院校教学和便于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进行学习、提高,为中医方剂学科的的开创和发展,以及 教材建设,从无到有,不断完善,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结合多年教学、临床、科研的经验,精于辩证论治与遣药组方,并有机地吸收现代医学之长,为我所用,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,在临床实践中治愈了大量疑难病症,并在为中央领导保健工作中取得满意的效果。

  其临床学术思想与经验简述如下:
  首先是精通医理,圆机活法:正式习医后;继承了“好读书,读好书”的优良家风,博览群书,广采百家之长,融会贯通。尤其以内、难二经及仲景学说为本,于各家学说,不拘一格,择其善者从之,故在治疗疑难病症时,灵活圆通,鲜有不效者。注重四诊,尽见癥结:中医的四诊是一个整体,运用中必须“四诊合参”,根据每一个病、人的具体不同,在运用中每有侧重,尤其是望、切二诊,更是运用自如,透过各种现象,发现“病之所在”为正确有效的治疗提供指导。洞悉药性,运用随心:药物的功用,各有所长,也各有所短,在对每味药的“药性”深入认识的基础上,通过合理的配伍,调其偏,制其毒,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,使各具特性的群药联结成一个新的有机的整体,以符合辨证论证的要求,更充分的发挥药物的作用,适应对比较复杂的病症的治疗需要,精于医理、洞悉药性遣药组方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。参容西学,体用有序:中医学是一门科学,西医学也是一门科学,五十年代初即学习过西医学的理论,近年来,在教学、科研、临床工作中,更加注意及时吸取西医学的许多先进之处,坚持以中医学为体,西医为用,既不片面又不麻木,取的 了满意的效果。见微知著,寓防于治:祖国医学历来主张“治未病”,以整体观念为指导,以脏腑学说为依据,结合病人体质情况,进行前瞻性积极治疗,充分发挥中药优势,有效的制止了一些病症可能存在的发展趋向。
  1978年,被批准为全国首批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,全国中医院校首家博士点博导,先后培养多名硕、博士,现分别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继承、发扬中医药事业工作。1991年,作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,带徒三人,其中一人为国家特批台湾中医师黄秋阳,另二人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教师,均顺利满师结业,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明显提高,并获职称晋升。2007年10月,成立“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‘3+3’工程建设单位《王绵之名老中医工作室》”。主编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?方剂学分卷》、《全国高等院校中医方剂教学参考丛书》、《汤头歌诀白话解》、《王绵之方剂学讲稿》等专著,均成权威范式,对于中医方剂学科的构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  1990年被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。2007年10月,被评为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。2008年12月,被北京市授予“首都国医名师”称号。2009年5月,由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、卫生部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授予首届“国医大师”称号。神舟六号发射的前半年,应邀参加了航天员的保健工作,根据航天员的生理特点及航天对人体的影响、损伤,运用中医药予以飞行前、飞行中和返回后的保健。经国家航天中心监测,神舟六号航天员“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情况与俄罗斯、欧洲航天员存在明显差异……,没有明显的收到重力变化的影响”,并专门致信学校党委,“特别感谢王绵之教授为神六任务做出的突出贡献。”在总结神六成功应用中医药经验的基础上,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团队合作,研制出了第一个适合航天应用的方剂——太空养心丸,并首次带上了太空。
  历任全国政协六、七、八届委员暨医卫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,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、中药学会会长、方剂学会主任委员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生物部医学学科委员,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暨中药组组长,中央保健委会诊专家,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