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胃部健康问题日益凸显,胃溃疡便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。它如同潜伏在体内的“小恶魔”,时不时就会出来作祟,让患者苦不堪言。
胃溃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?
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、消化酶侵蚀形成的溃烂病灶,中医称为“胃脘痛”。现代人饮食不节、压力过大,导致胃溃疡高发,常见诱因包括以下这些
1.饮食不规律:暴饮暴食、嗜食辛辣油腻,损伤脾胃运化功能。
2.情志失调:长期焦虑、抑郁,肝气郁结犯胃,气滞血瘀。
3.外邪侵袭: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药物刺激(如阿司匹林),中医视为“湿热毒邪”。
4.体质虚弱:脾胃虚寒或阴虚内热,黏膜修复能力下降。
胃溃疡症状表现有哪些?
1.上腹部疼痛:餐后1小时灼痛或钝痛,夜间加重。
2.反酸嗳气:胃气上逆,伴随烧心感。
3.恶心呕吐:尤其急性发作期。
4.大便出血:溃疡出血时可能出现便血、贫血。
胃溃疡中医怎么治疗效果好?
南昌贡方堂中医科专家陈顺涛主任表示,胃病是中国人的常见病,多发病,如现代疾病中的慢性胃炎、胃溃疡、十二指肠溃疡、功能性消化不良、慢性结肠炎等。而半夏泻心汤是治疗所有慢性肠胃病的最经典的经方,几乎所有的胃病治疗,都离不开半夏泻心汤的影子。
半夏泻心汤由半夏12克,黄芩、干姜、人参(党参)、炙甘草各9克,黄连3克、大枣12枚组成。
方中半夏辛开散结,降逆止呕;干姜温中散寒;黄芩、黄连苦寒泄热,燥湿和胃;人参、大枣、炙甘草益气健脾,调和脾胃。诸药合用,具有寒热平调、消痞散结的功效,适用于寒热错杂型胃溃疡。
医案
患者:杨先生,30岁。
主诉:患者平素因工作原因经常饮酒,吸烟多年,喜肥甘厚味之品。近一年来经常胃脘痛,心下胀满不舒,进食后尤甚。电子胃镜提示胃溃疡。
初诊:患者神清,胃脘痛,嗳气频繁,时有恶心,胃中嘈杂不适,偶有反酸、烧心感,口苦,身体困重,大便稀溏,小便黄。舌红,舌苔黄腻,脉濡。
中医诊断:胃脘痛。
证型:寒热错杂。
治法:寒热同调。
处方:半夏泻心汤加减。
方药:法半夏10g、黄芩10g、黄连10g、党参20g、柴胡10g、枳实15g、白芍20g、苏梗15g、浙贝母15g、蒲公英30g、延胡索15g、砂仁10g(后下)。中药七剂,水煎服,日一剂,早晚服用。
二诊:患者诉7剂药后症状大减,效不更方,继服5剂。
结果:诸症痊愈。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