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检报告上“息肉”二字,是否让您心头一紧?鼻息肉、肠息肉、胆囊息肉、子宫息肉……这些看似不起眼的“小肉赘”,像潜伏在身体里的“不速之客”,虽多数为良性,却可能带来不适,甚至暗藏恶变风险。吃什么中药能消掉?

息肉是什么原因形成的?

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科专家陈顺涛主任表示,中医将息肉归属于“癥瘕积聚”、“痰核”、“息肉痔”等范畴。其形成绝非偶然,是内外因素交织导致脏腑功能失调,气血津液代谢异常的结果。

1.“脾虚”是基础土壤:“脾为生痰之源”。现代人饮食不节(嗜食肥甘厚腻、生冷)、劳倦思虑过度、久坐少动,最易损伤脾胃。脾虚则运化水湿无力,湿聚成 “痰” ,为息肉提供“原材料”。(南昌湿气重,更易加重脾虚湿困)

2.“气滞血瘀”是催化剂:压力大、情绪不畅导致肝气郁结(气滞),气滞则血行不畅成 “瘀” 。痰浊与瘀血相互胶结,堵塞经络,附着于脏腑官窍,形成息肉。

3.“浊毒”内蕴是助燃剂:长期摄入不健康食物(如烧烤、腌制品、含添加剂食品)、环境污染、慢性炎症刺激等,在体内产生 “浊毒” 。浊毒与痰瘀搏结,加速息肉生长,甚至增加恶变倾向。

4.正气不足是根本:正气(免疫力、自愈力)亏虚,无法有效清除体内的痰瘀浊毒,使得息肉得以滋生和留存。

息肉吃什么中药能消掉?

陈顺涛主任指出,息肉并非凭空而生,其本质是“痰、瘀、毒”在体内积聚的产物!盲目手术切除并非一劳永逸,解决“土壤”问题才是关键。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国医大师的经典经验方——四味消息汤。此方药味精简,配伍精妙,力专效宏,充分体现了中医“异病同治”的智慧(不同部位的息肉,只要病机相同,可用同一方剂治疗基础)。

四味消息汤由乌梅,威灵仙,炒薏苡仁,白僵蚕四味中药组成。。

方中乌梅可以“去死肌,蚀恶肉”,息肉也是恶肉,是长在身体内部的恶肉,乌梅内外兼治,它一进到体内,把息肉牢牢抓住,然后再用一些质硬的药物给它打散,这样的用药思路,中医叫散收并用。

白僵蚕威灵仙是破结的一把好手,可以把一些息肉包块给破开。威灵仙像其他藤本植物一样,上窜下达,左缠右绕,它的根甚至可以粗暴地挤到石头缝里去,可见,威灵仙的穿破之力有多强。威灵仙和白僵蚕一起负责把息肉破开,息肉里面包裹的无非就是一些痰湿瘀血。

这个时候,还要因势利导,给它利出去,这一步叫给邪以出路,最后上场的便是薏苡仁了。薏苡仁味甘淡性凉,具有健脾渗湿、除痹止泻、清热排脓的功效。炒薏苡仁能够利水渗湿,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湿气和毒素。同时,它还能够健脾益气,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,从而从根本上改善痰浊、瘀血的生成环境。

四味药几乎可以消除全身上下,各种“息肉”疙瘩,如果在加入一些引经药,那就更妙了。

比如咽喉声带息肉:加玄参15、麦冬10、甘草5、桔梗10

胃部息肉:加苍术10、厚朴10、甘草5

胆囊息肉:郁金10、香附10、枳壳10、赤芍10

肠道息肉:加红藤15、火麻仁10、败酱草15,以通肠,肠以通为补,推陈出新

鼻息肉:加辛夷9g、苍耳子6g

子宫息肉:加益母草15g、茜草炭9g

医案

患者:张先生,33岁。

主诉:体检发现胆囊多发息肉2年,最大者约0.6cm。平素应酬多,常感右胁下隐痛不适,饭后腹胀,口苦,大便粘滞不爽。曾服西药效果不显,医生建议观察,但患者心理压力大,寻求中医治疗。

初诊:舌质暗红,苔黄厚腻,脉弦滑。

诊断:胁痛(肝胆湿热,痰瘀互结证) - 符合胆囊息肉病机。

治法:清利肝胆湿热,化痰祛瘀,散结消癥。

处方:四味消息汤加减。

方药:乌梅 20g, 威灵仙 15g, 炒薏苡仁 50g, 白僵蚕 10g,郁金 12g, 金钱草 20g, 黄芩 9g, 柴胡 9g,法半夏 9g, 陈皮 9g, 丹参 15g, 茯苓 15g,水煎服,每日一剂,早晚服用,期间根据复诊的情况随时调整药方。

医嘱:严格低脂饮食,忌酒及辛辣油腻,规律作息,保持情绪舒畅。

结果:服药1个月右胁隐痛、腹胀、口苦明显减轻,大便转畅,舌苔变薄。患者信心大增;服药3个月复查B超显示:胆囊息肉数量减少,最大者缩小至0.3cm!不适症状基本消失。
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