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不是总感觉疲劳乏力,提不起精神,稍微动动就气喘?面色苍白或萎黄,嘴唇、指甲颜色淡白,缺少红润光泽?经常头晕眼花,尤其在突然起身或劳累后?还手脚冰凉,比别人更怕冷,头发干枯易脱落,缺乏光泽?以上这些都是气血不足的外在表现!

为何气血会不足?

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科专家陈顺涛主任指出,现代人气血不足高发,主要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:

过度消耗: 长期劳累、熬夜、思虑过度,都在悄悄透支你的气血储备。

化生不足: 脾胃是气血的“生产车间”。脾胃虚弱(如饮食不节、爱吃生冷)或营养不足(如过度节食),气血来源就“断供”了。

运行不畅: 久坐不动、情绪压抑(如肝气郁结),导致气血运行如拥堵的车流,无法抵达需要的地方。

慢性消耗: 久病缠绵、长期慢性出血(如女性月经过多)也会导致气血亏虚。

气血不足如何调理?

1. 饮食:给气血「加油」

经典食疗方:

四物汤: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,被誉为「妇科圣方」,可补血活血,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加减;

八珍汤:四君子汤(补气)+ 四物汤(补血),气血双补,适合面色苍白、乏力者。

日常食材:

红色系:红枣、枸杞、桂圆、红豆,煮粥或炖汤;

黑色系:黑芝麻、黑木耳、黑豆,入肾经以养血;

黄色系:小米、南瓜、山药,健脾益胃以生气血。

2. 运动:让气血「活起来」

八段锦:推荐「调理脾胃需单举」「双手攀足固肾腰」等动作,通过拉伸和呼吸促进气血循环;

太极拳:缓慢的动作能疏肝理气,改善肝郁气滞引起的气血不畅;

散步:每天 30 分钟,在公园或河边行走,吸收自然阳气。

3. 生活习惯:减少气血「漏损」

早睡:晚上 11 点前入睡,让肝脏在「肝经当令」时充分排毒养血;

艾灸:重点灸足三里(健脾)、血海(补血)、气海(补气),每周 2-3 次,每次 15 分钟;

情绪管理:通过冥想、深呼吸缓解压力,避免「气大伤肝」。

医案

患者:周女士,32岁。

主诉:近一年来感觉极度疲劳,面色萎黄无光泽,月经量越来越少,时常头晕,脱发,睡眠质量差。

初诊:舌质淡、苔薄白,脉细弱。

诊断:气血两虚(脾虚气血生化不足)

治法:益气健脾,养血调经

开方:八珍汤加减

方药:党参15g,黄芪25g,白术12g,茯苓15g,炙甘草6g,熟地15g,当归12g,白芍12g,川芎6g,加: 砂仁6g (后下),陈皮9g,酸枣仁15g (安神助眠)

二诊:服用7剂后,李女士反馈疲劳感略有减轻,胃口好转。微调处方(白芍加至15g以增强养血柔肝)。继续服用7剂。

结果:精神明显好转,感觉有劲了,面色开始透出红润光泽,头晕基本消失,睡眠改善。月经量较前增多,颜色转红。

作为贡方堂的资深中医师,陈顺涛主任强调:「调理气血要因人而异。」他分享了三个关键原则:

辨证施治:同样是气血不足,有人是脾胃虚弱,有人是肝郁气滞,用药需精准配伍;

动静结合:补气血时要兼顾疏通,避免「闭门留寇」,比如在四物汤中加入少量川芎行气;

长期坚持:气血恢复需要时间,就像种树,既要浇水施肥,也要耐心等待根系生长。
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