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伏天还没来就热得受不了了,你是否也感到疲惫如影随形,动一动就汗如雨下?胃口全无,面对美食也提不起精神?晚辗转反侧,白天却昏昏沉沉?这不是单纯的热,而是身体气血被高温“掏空”的求救信号!要怎么调理身体?

三伏天怎么调理身体?

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科专家陈顺涛主任表示,三伏天是中医公认的「补气血黄金期」!三伏天倒计时,抓住这40天,补足一身气血!

1.阳气鼎盛,借力打力:

三伏天自然界阳气达到一年顶峰,人体毛孔大开,气血活跃,新陈代谢旺盛。此时进补,身体吸收转化的效率远超其他季节,如同顺风扬帆,事半功倍。

2.“冬病夏治”的核心时机:

中医认为,许多冬季易发或加重的虚寒性疾病(如老寒腿、反复感冒、畏寒怕冷),根源在于阳气不足、气血亏虚。利用三伏天外界旺盛的阳气来驱散体内深藏的寒邪,温通经脉,充盈气血,正是“治本”的绝佳时机。

3.腠理开泄,药力易达:

高温让人体腠理(毛孔、皮肤纹理)处于开泄状态。此时通过食补或药补,有效成分更易渗透吸收,直达脏腑深处发挥作用。

气血不足有什么危害?

气血是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和物质基础。气血不足绝非简单的“累一点”,它如同身体这台精密仪器的“供电不足”和“润滑缺失”,会导致全身机能紊乱:

外在表现:

面色萎黄或苍白、缺乏光泽

头发干枯、易脱落

嘴唇、指甲颜色淡白

皮肤干燥、易长皱纹

头晕眼花、耳鸣

畏寒怕冷或手足心莫名烦热

内在影响:

精力不济: 持续疲劳感,即使休息也难以缓解,做一点事就气喘吁吁。

脏腑失养:

心慌心悸、失眠多梦(心血不足)

食欲不振、腹胀便溏(脾气虚弱)

月经量少、色淡、延期甚至闭经(女子以血为本)

免疫力下降: 易感冒,生病后恢复慢。

加速衰老: 气血是滋养身体的根本,长期亏虚必然导致早衰。

三伏最佳气血食补方

1.蒸荔枝

做法:鲜荔枝10颗(去核),填入肉桂粉0.5g,隔水蒸8分钟。

功效:荔枝补肝血,肉桂引火归元,化解荔枝燥热,专治血虚手脚冰凉。

2.莲子红枣小米粥

做法:红莲15g(去心)+ 去核红枣5颗 + 小米50g,慢熬成粥,加枸杞5g。

关键:红莲健脾力胜白莲,小米补气,枸杞滋阴防暑伤。

3.红枣桂圆姜枣茶

做法:红枣(去核)10颗,桂圆肉15g,生姜3-5片(怕辣可少放),红糖适量。所有材料放入养生壶或锅中,加适量清水,煮沸后转小火煮15-20分钟即可。喝汤吃枣和桂圆肉。

功效:红枣、桂圆都是补血养心圣品;生姜温中散寒,助气血化生;红糖温补活血。此汤能快速温补心脾、益气养血,改善面色无华、手脚冰凉、经期不适。

气血不足中医怎么调理效果好?

对于气血亏虚较重、或急需调理见效的朋友,陈顺涛主任指出,食补虽好但力量相对温和缓慢。此时,有着近千年历史、被誉为“补气升阳第一方”补中益气汤,在三伏天这个“气血吸收黄金期”运用,效果尤为显著!

补中益气汤由黄芪、白术、陈皮、升麻、柴胡、人参、甘草、当归组成。

方中黄芪(君药,大补脾肺之气)、人参/党参、白术(健脾燥湿)、炙甘草(补中调和)、当归(补血活血)、陈皮(理气防滞)、升麻、柴胡(升举下陷之阳气)。

诸药配伍,既能大补亏损之气,又能将下陷之气提升复位,还能兼顾补血、理气、除湿,标本兼治,力专效宏。

医案

患者:沈女士,36岁。

主诉:近两年感觉身体“垮了”:常年疲惫不堪,说话都觉费力;脸色蜡黄无光;月经量越来越少,色淡如水,并伴有轻微子宫脱垂感;夏天特别怕空调风,极易感冒;胃口差,大便不成形。

初诊:气短乏力,舌淡苔白,脉虚大无力。

诊断:典型的气血两虚,中气下陷(脾虚气陷)。

开方:补中益气汤加减。重用黄芪、党参,加阿胶、艾叶炭等养血温经之品。7剂,水煎服,早晚服用。

二诊:服用汤药一周后,疲劳感明显减轻。根据其舌脉(舌淡胖有齿痕,脉细弱)进行个性化加减继续开方调理7天。

结果:面色逐渐红润,精力体力大增,说话中气足了。月经量有所增多,颜色转红,脱垂感消失。
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