咳!咳!咳!感冒明明好了,咳嗽却像“后遗症”一样赖着不走。喉咙里总像有小蚂蚁在爬,奇痒难忍,一痒就忍不住爆发一阵撕心裂肺的干咳。
喉咙痒引咳、久咳难断根?风邪“赖”在肺系是祸首!
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科专家陈顺涛主任指出,许多久咳不愈的患者都有一个共同且痛苦的体验:喉咙奇痒是咳嗽的“开关”!这种痒感突如其来,难以抑制,一旦发作,必引发剧烈呛咳(多为干咳或少痰),遇风、遇冷、遇刺激气味或说话时极易诱发。陈医生指出,这绝非简单的“嗓子发炎”或“支气管敏感”,其深层病机在于中医所说的 “风邪恋肺”:
风邪未清,潜伏作祟: 感冒初期(外感风邪)后,发热、鼻塞等表症虽退,但风邪(特别是风热或风燥之邪)并未完全消散,反而“潜伏”在肺系的咽喉、气管等部位。
风性“善行数变”、“风盛则痒”: 这正是导致咳嗽阵发性发作、突发突止、喉咙奇痒无比的根本原因。风邪扰动气道,如同在喉咙里“挠痒痒”。
肺气郁闭,宣降失常: 风邪郁闭肺络,导致肺的宣发(向上向外)和肃降(向下)功能失调。肺气不能正常流通,气道变得异常敏感,稍有风吹草动(如冷空气、油烟、粉尘、甚至大声说话)就会引发剧烈咳嗽。
“很多患者用遍了抗生素、强力镇咳药,甚至抗过敏药,为何无效?” 陈医生解释道,“因为这些方法要么针对‘菌’,要么强行‘压’咳嗽,但忽略了真正的病根——‘风’邪未去,肺气不通! 关门留寇,咳焉能止?治疗的关键在于 ‘疏风宣肺’ ,把‘赖着不走’的风邪透散出去,让郁闭的肺气恢复畅通,喉咙不痒了,咳嗽这个‘警报’自然解除。”
咳嗽喉咙很痒中医怎么治疗?
面对“风邪恋肺、肺气不宣”型久咳,陈顺涛主任特别推崇清代名医程钟龄所创的止嗽散。他坦言:“这张方子药性平和,不寒不热,看似平淡,但在疏风解表、宣肺止咳、利咽止痒方面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妙用,是治疗外感后余邪未尽、咳嗽迁延不愈的经典良方,尤其擅长解决咽痒引咳这个核心痛点!”
止嗽散由桔梗、荆芥、紫菀、百部、白前、甘草、陈皮组成,具有宣肺疏风,止咳化痰之效。
方中桔梗苦辛微温,能宣通肺气,泻火散寒,治痰壅喘促,鼻塞咽痛。荆芥辛苦而温,芳香而散,散风湿,清头目,利咽喉,善治伤风头痛咳嗽。紫菀辛温润肺,苦温下气,补虚调中,消痰止渴,治寒热结气,咳逆上气。百部甘苦微温,能润肺,治肺热咳呛。白前辛开苦降,微温不燥,长于降气化痰 [4]。陈皮调中快膈,导滞消痰。甘草炒用气温,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。
加减妙用:
咽痒突出者:加蝉蜕、僵蚕。此二药息风解痉、通络利咽,是缓解咽痒、气道痉挛的黄金搭档,能显著增强荆芥的止痒效果。
风热明显(咽痛、痰黄、舌红):加 薄荷、牛蒡子、桑叶 疏风清热利咽。
风燥明显(干咳无痰、咽干鼻燥):加 沙参、麦冬、枇杷叶 润燥止咳。
咳嗽剧烈、气逆明显:加 杏仁、苏子 增强降气止咳之力。
兼有少量寒象(畏风、痰白稀):可稍加 生姜、苏叶 温散。
气虚卫外不固(易感、乏力):后期可加 黄芪、白术、防风(玉屏风散意) 扶正固表防复感。
医案
患者:张女士,29岁。
主诉:反复咳嗽伴咽痒2个月余。2月前感冒后遗留咳嗽,虽无发热鼻塞,但喉咙深处奇痒无比,痒感一来即引发阵发性剧烈干咳(偶有少许白痰),说话多、喝水、遇空调冷风、闻到香水味必咳,夜间常因咽痒咳醒。服用多种止咳糖浆、含片及一周抗生素无效。精神焦虑,怕再咳影响同事。
初诊: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略浮。
诊断:咳嗽。
症属:风邪恋肺,肺气失宣证。
处方:止嗽散加减。
方药:荆芥10g, 桔梗10g, 炙紫菀12g, 蒸百部10g, 白前10g,陈皮10g, 生甘草6g,蝉蜕6g, 僵蚕10g (重点解决咽痒!), 苦杏仁10g, 防风10g。 7剂,水煎服。
医嘱:避风寒、忌辛辣刺激。
二诊:咳嗽频率和强度显著降低,夜间能安睡,白天说话基本不诱发咳嗽,遇冷风或异味时偶有轻微咳嗽。精神明显好转。陈医生查其脉趋缓,效不更方,原方再进5剂巩固。
结果: 咳嗽咽痒症状已完全消失。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