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了湿疹皮肤瘙痒难耐,红疹、水疱层出不穷,抓破了流水结痂,晚上痒得睡不着觉……而且还反反复复发作太折磨人了!
湿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?
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皮肤科专家陈顺涛主任表示,接诊了大量湿疹患者,发现很多人陷入“发作-用药(激素药膏等)-缓解-停药-复发”的恶性循环。他强调:“湿疹虽形于外,但其根源在于脏腑功能失调,尤其是脾胃运化失常,导致湿热内蕴,复感外邪,郁于肌肤腠理。” 南昌地处江南,气候潮湿,尤其在梅雨季节或夏季,外湿引动内湿,更易诱发或加重湿疹。
1.湿热内蕴是根本:
饮食不节: 过食肥甘厚味、辛辣刺激、海鲜发物,或暴饮暴食,损伤脾胃。脾失健运,水湿内停,湿郁化热,形成内蕴湿热。
情志因素: 压力大、情绪抑郁焦虑,导致肝气郁结,气郁化火,与湿相合。
体质因素: 先天禀赋不足(特禀质),或后天脾胃虚弱,易生湿化热。
2.外邪诱发是关键:
风湿热邪侵袭: 外界环境中的风、湿、热邪(如潮湿闷热天气、花粉、尘螨等过敏原)乘虚而入。
表气郁闭: 外邪束表,导致皮肤腠理开合失司,汗出不畅,使得内蕴的湿热毒邪郁闭在肌肤,不得透发。
3.“郁”字为核心: 内在的湿热毒邪与外在的风湿热邪相互搏结,郁遏在肌表,不得宣泄,是导致皮肤出现红斑、丘疹、水疱、渗液、瘙痒等一系列湿疹症状的直接原因。
湿疹中医怎么治疗能除根?
面对湿热郁表型的湿疹(尤其是急性、亚急性期伴有明显瘙痒、红疹、渗液者),陈顺涛主任在临床实践中,尤其推崇并擅长运用张仲景《伤寒论》中的经典名方—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。此方原用于治疗“伤寒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”,但其病机——外有表邪郁闭,内有湿热蕴结,与湿热郁表型湿疹高度吻合。
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由麻黄、连翘、杏仁、赤小豆、大枣、桑白皮、生姜、炙甘草组成。
方中麻黄 (君药):发汗解表,宣肺散邪。其关键作用在于“开鬼门”——打开毛孔,发散郁闭在肌表的风寒湿邪,给内蕴的湿热毒邪一个外出的通道。陈医生强调,此方中麻黄用量通常不大(6-9g),重在取其宣透之性,而非强力发汗。
连翘 (臣药):清热解毒,消痈散结,疏散风热。既能清解内热,又能透达肌表之热毒,是清除“郁热”的主力。
赤小豆 (臣药):利水除湿,解毒排脓。擅长清利血分湿热,促进渗液吸收和疮疡消退。注意:必须是药用赤小豆(细长形),而非食用红豆(圆形)。
杏仁 (佐药):宣降肺气,助麻黄开宣肺卫之气,气行则湿化,并助通调水道。
桑白皮 (佐药):泻肺平喘,利水消肿。助清泄肺与皮毛之热,并增强利水渗湿之效。
生姜、大枣、炙甘草 (使药):调和营卫,顾护脾胃,缓和药性,防止麻黄、连翘等寒凉或发散之品伤正。
加减妙用:
1.如果患者的皮肤瘙痒症状比较严重,可以加入白鲜皮、地肤子等药物,以增强祛风止痒的作用。
2.如果患者的皮肤红肿症状比较明显,可以加入赤芍、丹皮等药物,以增强清热凉血的作用。
3.如果患者的渗液症状比较严重,可以加入茯苓、泽泻等药物,以增强利水渗湿的作用。
医案
患者:周女士,22岁。
主诉:双手背、手腕及肘窝处突发密集红色丘疹、小水疱5天,瘙痒剧烈,夜间尤甚,影响睡眠。抓破后有淡黄色渗液,部分结黄痂。自觉皮肤灼热。发病前曾连续数日与同学聚餐,多食辛辣烧烤啤酒,随后淋了一场小雨,当晚即感皮肤不适。平素怕热,但发病后感觉有点怕风,且汗出不畅。
初诊:双手背、腕部、肘窝对称性分布红斑、粟粒大小红色丘疹及针尖大小水疱,部分融合成片,有抓痕、糜烂和淡黄色渗液及结痂。舌质红,苔黄腻,脉浮滑略数。
辨证:湿热内蕴,外感风湿热邪,郁于肌表 (典型湿热郁表型急性湿疹)。
治法:解表透邪,清热利湿,解毒止痒。
处方: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。原方+白鲜皮、地肤子、土茯苓。7剂。
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剂,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。
医嘱:严格忌口:辛辣、海鲜、牛羊肉、烧烤、酒类、芒果菠萝等热性水果。避免搔抓,患处保持清洁干燥(渗液处可暴露通风)。暂停使用一切化妆品和洗涤剂接触患处。药渣可放温后轻轻外洗(避开糜烂处)。
二诊:服药后第二天即感瘙痒明显减轻! 夜间能入睡。丘疹红斑颜色变暗,水疱大部分干涸,渗液基本停止,结痂增多。舌红减淡,苔仍微黄腻。效不更方,原方继进7剂。
三诊:皮疹进一步消退,红斑转淡褐色,丘疹平伏,痂皮大部分脱落,露出新生皮肤,仅留轻微色素沉着。瘙痒已基本消失。舌淡红,苔薄微腻。调整处方去麻黄、生姜,减连翘至10g,赤小豆至20g,加炒白术10g、茯苓15g健脾化湿巩固,再服7剂。并嘱其继续严格忌口至完全康复,注意饮食作息规律,避免诱发因素。
结果:湿疹完全消退,至今未再复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