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月经来了快半个月还没停,每天淅淅沥沥的,有褐色分泌物?这种月经淋漓不尽的困扰,不仅带来生活不便,更让人心生焦虑——身体到底怎么了?
月经淋漓不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?
月经周期基本正常,但行经时间超过7天,甚至淋漓半月方净,中医称之为"经期延长"或"漏下"。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妇科医生万倩雯指出,这并非小事,其本质是冲任二脉失调、胞宫固摄失职,常见病根有以下几点。
1.阴虚血热:熬夜、辛辣饮食、思虑过度暗耗阴血,虚火内生,热扰冲任,迫血妄行,经血难止。表现为经色鲜红或深红、质稠,伴口干咽燥、手足心热、心烦失眠。
2.气虚不摄:过度劳累、久病体弱、脾胃受损,导致中气下陷,统摄无权,冲任不固,经血如"关不紧的水龙头"。表现为经色淡红、质稀薄,伴神疲乏力、气短懒言、面色萎黄、小腹空坠。
3.血瘀阻络:经期受寒、人流术后、气滞成瘀,瘀血阻滞胞宫,新血不得归经而外溢。表现为经血淋漓、色紫暗夹血块,小腹刺痛拒按,血块排出后腹痛稍减。
4.湿热蕴结:嗜食肥甘厚味、感受湿热之邪,湿热下注胞宫,扰动血海。表现为经期延长、经色深红黏腻、有异味,带下量多色黄,小腹闷胀。
"阴虚血热与气虚不摄,是当代女性经期延长最常见的两大类型,"万医生强调,"尤其长期熬夜、工作压力大的女性,极易耗伤阴血;而节食减肥、过度劳累者,则易损耗中气。"
月经淋漓不尽的典型表现有哪些?
经色经质:
气虚型:经色淡红、质清稀如水。
阴虚血热型:经色鲜红或深红、质粘稠。
血瘀型:经色紫暗、有血块,排出不畅。
全身伴随症状:
气虚型:神疲乏力、气短懒言、动则汗出、面色萎黄或苍白、食欲不振、小腹空坠感、舌淡苔薄白、脉细弱。
阴虚血热型:手足心热、潮热盗汗、口干咽燥、心烦失眠、头晕耳鸣、大便干结、舌红少津苔少、脉细数。
血瘀型:小腹疼痛拒按(刺痛)、血块排出后痛减、面色晦暗、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、脉涩。
有人觉得“不过是多来几天,没什么大不了”,但其实它比痛经更磨人:长期出血会耗伤气血,让人脸色苍白、头晕乏力;私处长期潮湿,还可能引发炎症;更重要的是,它可能是脾虚、血热、血瘀等问题的信号,不及时调理,久了可能加重贫血,甚至影响生育。
月经淋漓不尽中医怎么调理?
针对阴虚血热、迫血妄行这一核心病机,万倩雯医生在临床调治中尤其推崇经典名方——固经汤为基础进行加减化裁,疗效显著。
固经汤由黄柏、白芍、黄芪、黄芩、龟版、樗白皮、香附、阿胶、地榆组成。
清热凉血组(黄柏、黄芩):黄柏清下焦胞宫热邪,黄芩泻中上焦实热,二者合力清除体内热邪,阻止 “热迫血行”。
补气固摄组(黄芪):黄芪甘温补气,增强脾的统血能力,像给血管加一道 “加固闸门”,与清热药配合,兼顾 “热邪” 与 “气虚” 双重问题。
养血止血组(白芍、龟版、阿胶、地榆、樗白皮):白芍、阿胶补养流失的阴血;龟版滋阴潜阳,制约热邪;地榆、樗白皮直接收敛止血,快速控制出血。
理气防瘀组(香附):疏肝行气,避免止血药导致的气血瘀滞,让血液 “止而不堵”。
全方补清结合,既清血热、止出血,又补气血、防瘀滞,适合血热兼气虚引起的月经淋漓不尽。
加减妙用:体弱者,减黄柏用量,倍黄芪,加白术。
医案
患者:刘女士,33岁。
主诉:月经淋漓不尽5个月,每次经期长达10-14天,经血颜色鲜红、质地黏稠,伴有口干、心烦、小便黄,工作压力大时症状更明显。曾做妇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,西医诊断为“功能性子宫出血”,服用止血药后效果不佳。
初诊:舌质红、苔黄,脉数。
辨证:血热妄行、冲任不固。
治法:清热凉血,固经止血。
开方:固经汤加减。
药方:黄芩 10g,黄柏 8g,白芍 15g,龟甲 12g(先煎),椿根皮 12g,香附 10g,地榆炭 10g,栀子 8g,炙甘草 6g。每日1剂,水煎服,早晚服用。
二诊:服药5天后:经血明显减少,颜色变浅,心烦、口干症状缓解;服药1周后:出血完全停止,睡眠质量改善。后面复诊药方有所调整。
结果:连续调理2个月经周期后:经期恢复至 6-7 天,经量正常,所有不适症状消失。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