便血、瘙痒、疼痛、脱出!痔疮犯了真的难受,蹲不能蹲,坐不能坐,简直是坐立难安,这要怎么办?
痔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?
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科专家陈顺涛主任表示,中医将痔疮归为 “痔病” 范畴,多与 “湿热”“瘀滞”“气虚” 相关,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,主要有以下4类常见诱因。
1.久坐久站,气血瘀滞:上班族、司机等人群,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,会导致肛门周围气血运行不畅,静脉回流受阻,久而久之形成静脉团,诱发痔疮。
2.饮食不节,湿热内生:偏爱辛辣、油炸、重口味食物,或经常饮酒,容易滋生体内湿热。湿热下注至肛门,会刺激肛周黏膜,引发充血、肿胀,进而形成痔疮。
3.便秘腹泻,损伤肛门:长期便秘者,排便时用力过猛,会撕裂肛门皮肤,还会加重肛门静脉负担;频繁腹泻则会刺激肛周黏膜,两者都容易诱发或加重痔疮。
4.气虚体弱,固摄无力:老年人、产后女性或长期久病者,脾胃虚弱、中气不足,肛门周围组织缺乏气血滋养,固摄能力下降,容易导致痔疮脱出,且难以回纳。
痔疮中医怎么治疗能除根?
“很多患者一开始会用痔疮膏、栓剂缓解症状,但治标不治本,停药后很容易复发。” 陈顺涛主任强调,痔疮的核心问题在于“瘀滞”与“湿热”,他临床常用经典方剂乙字汤为患者调理,该方出自日本汉方医书《医宗金鉴》,具有清热泻火、凉血止血、行气止痛的功效,尤其适合痔疮引发的便血、肛门疼痛、坠胀等症状。
乙字汤由柴胡、升麻、甘草、枳实、大黄、当归6味药组成。
方中大黄清热泻火、通腑逐瘀,能清除体内湿热,缓解便秘,减轻肛门静脉压力;
黄芩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,针对湿热引发的肛周红肿、疼痛,能快速清热消炎;
当归补血活血、润肠通便,既能改善肛门周围气血瘀滞,又能预防便秘加重痔疮;
白芍养血柔肝、缓急止痛,可缓解痔疮引发的肛门痉挛性疼痛;
柴胡疏肝理气、升举阳气,帮助调节气机,改善肛门周围气血运行;
枳壳行气宽中、消胀除满,能缓解肛门坠胀感,促进静脉回流。
诸药合用,共奏清热泻火、凉血止血、升提固脱、活血消肿之功效。不仅能快速缓解痔疮的急性症状(出血、疼痛),还能通过清理肠道湿热来改善体质,减少复发。
加减妙用:比如便血严重者可加地榆、槐花,痔疮脱出者可加黄芪、升麻。
医案
患者:李先生,36岁。
主诉:因工作需要长期久坐,5年前出现排便时便血,起初只是点滴状,后来发展为喷射状,还伴随肛门疼痛、坠胀感,尤其吃了辛辣食物后,症状会明显加重。期间用过多种痔疮膏、栓剂,症状时好时坏,最近一次便血后,肛门疼痛难忍,甚至不敢排便。
初诊:舌苔黄腻、脉弦数。
辨证:湿热瘀滞证。
治以:清热凉血、利湿消肿。
方用:乙字汤为基础,调整剂量:大黄 6g(后下)、黄芩 10g、当归 12g、白芍 15g、柴胡 8g、枳壳 10g,加地榆 15g 增强凉血止血,加槐花 12g;7剂。
用法:每日1剂,水煎服,分早晚两次温服,同时用剩余药渣煮水,放温后坐浴 10 分钟(水温控制在 38-40℃)。
医嘱:避免久坐,每小时起身活动 5 分钟,饮食清淡,多吃芹菜、菠菜等粗纤维食物,每天喝够 1500ml 温水,养成定时排便习惯。
二诊:服用3天后便血明显减少,肛门疼痛有所缓解,排便时不再像之前那样费力;服用7天后便血停止,肛门坠胀感消失,排便顺畅,口苦症状也随之缓解,稍微调整药方,续服14剂。
结果:药尽后痔疮疼痛、红肿等症状完全消失,停药后随访3个月,未再复发。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