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每个月来月经像渡劫,小腹冷痛、坠胀,甚至恶心呕吐、冷汗淋漓,只能靠止痛药勉强应对?痛经,绝非忍一忍就过去的小事!
痛经是什么原因导致的?
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妇科医生万倩雯指出,中医认为“不通则痛,不荣则痛”。简单来说,痛经的核心病机可分为虚、实两大类。
实证痛经:“不通”才是关键
最常见类型:气滞血瘀。这好比一条河流被淤泥和石块堵塞,水流不畅,压力增大,河堤就会胀痛。对应到人体,往往因情绪压力、爱生闷气(肝气不舒),导致气血运行不畅,形成瘀血。瘀血阻滞在冲任子宫(胞宫),经血排出受阻,便会引发剧烈、刺痛的痛经,血块排出后疼痛会减轻。
其他实证:寒凝血瘀(贪凉、淋雨导致寒气凝滞,血液如冻住一般)、湿热瘀阻(体内湿热交织,阻滞气血)。
虚证痛经:“不荣”导致失养
主要类型:气血虚弱、肝肾亏虚。这好比土地贫瘠,草木失于濡养而枯槁。本身气血不足,或肝肾亏虚导致精血匮乏,使得胞宫在月经期间得不到充足的濡养,从而产生隐隐作痛、空坠感的痛经,喜欢按压和热敷。
而临床上,绝大多数顽固性、剧烈的痛经,都与“气滞血瘀”密切相关,尤其是经期情绪波动大、血块多、颜色紫暗的情况。
痛经中医怎么调理最有效?
面对气滞血瘀型痛经,万倩雯医生首推清代名医王清任的经典方剂——膈下逐瘀汤。此方专为治疗瘀血阻滞于膈下(包括肝、脾、胞宫等部位)所致的各种病症而设,力专效宏,是化解痛经的“利器”。
膈下逐瘀汤由灵脂、当归、川芎、桃仁、丹皮、赤芍、乌药、元胡、甘草、香附、红花、枳壳组成。
方解
活血化瘀主力:当归、川芎、赤芍、桃仁、红花、牡丹皮、五灵脂、延胡索。这一组药是强大的“化瘀团”,能强力破除胞宫内的瘀血,打通血脉,从根本上消除疼痛的来源。
行气止痛关键:乌药、香附、枳壳。气为血之帅,气行则血行。这组“行气队”能疏解肝气郁结,让气机畅通无阻,从而带动血液运行,缓解胀痛。
调和诸药:甘草。调和诸药,缓和药性。
加减妙用:若小腹冷痛,遇热减轻,加肉桂、小茴香以温经散寒。若平时情绪抑郁,胸闷胁胀,加郁金、柴胡以加强疏肝解郁。若伴有乏力、面色差,加黄芪、党参以益气养血,防止攻伐太过。
医案
患者:刘小姐,28岁。
主诉:自初潮起便饱受痛经折磨十余年,每次行经第1-2天疼痛剧烈,需服用强效止痛药方能缓解。经期小腹胀痛拒按,经血紫暗、血块极多(状如烂肉),血块排出后疼痛稍减。伴有胸胁、乳房胀痛,情绪烦躁易怒。
初诊:观其舌象,舌质暗红,边有瘀点,舌下络脉青紫迂曲。
诊断:痛经(气滞血瘀证)。
治法:活血化瘀,疏肝行气止痛。
开方:膈下逐瘀汤加减。
方药:当归、川芎、赤芍、桃仁、红花、枳壳、延胡索、五灵脂、乌药、香附、牡丹皮、甘草、柴胡。于经前一周开始服用,共服7剂。
二诊:服用当月,患者反馈痛经程度减轻过半,血块明显减少,情绪较前平稳。万医师嘱其继续调理,遵周期疗法(经前期以活血行气为主,经后期以养血调肝为辅)连续调理三个月经周期。
结果:三个月后,刘小姐欣喜告知,痛经已基本消失,月经颜色转为鲜红,血块寥寥无几,经期情绪也平稳许多。无需再依赖止痛药,生活质量大幅提升。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