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提到湿疹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“痒得钻心”!而且它像个甩不掉的“老朋友”,总是反反复复,涂了药膏好一阵,没多久又卷土重来,这里红一片,那里冒出一片小疙瘩,痒得人坐立不安,越抓越难受,让人烦不甚烦。皮肤上的这些“抗议信号”,其实是在提醒我们:身体内部的环境可能“失衡”了。湿疹的根,往往不在表面,而在身体里头。


湿疹从何而来?

南昌贡方堂国医馆陈顺涛主任医师指出,湿疹,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,其特点便是剧烈的瘙痒、多形性的皮疹以及易反复发作。中医将其归于“湿疮”、“浸淫疮”等范畴,认为其病根不在皮肤表面,而在体内脏腑功能失调。湿疹的病因可分为内、外两方面:

内在根源

脾胃虚弱:脾功能失调,体内产生湿气,发于皮肤。

心火亢盛:精神压力大致心火旺盛,与湿结合成“湿热”,引发急性、渗出性湿疹。

血虚风燥:久病耗伤阴血,皮肤失养而干燥瘙痒,形成慢性湿疹。

外在诱因

环境侵袭:外界风、湿、热邪气诱发。

饮食不节:辛辣、发物等助长体内湿热。

总而言之,湿疹是内在脏腑失调与外在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
中医如何治疗湿疹?

1. 内治法:经典方剂内调

针对湿疹的不同阶段,治法迥然不同。以下是陈医师常用治疗湿热浸淫证(急性湿疹) 的经典基础方,临床需随证加减。

经典方:萆薢渗湿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

组成:萆薢 15g - 利湿去浊,祛风除痹,为君药。黄柏 9g - 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,尤善清下焦湿热。黄芩 9g - 清热燥湿,泻上焦之火。金银花 15g - 清热解毒,疏散风热。野菊花 12g - 清热解毒,善治疔疮肿毒。土茯苓 20g - 解毒除湿,通利关节,是治疗皮肤湿疮的要药。白鲜皮 12g - 清热燥湿,祛风止痒,为皮肤科止痒良药。地肤子 12g - 清热利湿,祛风止痒。生薏苡仁 30g - 利水渗湿,健脾清热。生甘草 6g - 清热解毒,调和诸药。用法: 每日一剂,水煎两次,混合后分早晚温服。对于慢性湿疹(血虚风燥证),则常用当归饮子(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生地、防风、荆芥等)加减,以养血润燥、祛风止痒。

2. 外治法:直达病所,快速止痒

外治法能直接将药力作用于皮损处,迅速缓解瘙痒、消退皮疹,是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
推荐外用:贡方堂御肤膏,此膏方遵循中医“清热燥湿、祛风止痒”的原则,精选地道药材精制而成。其特点在于:

精准配方:蕴含黄柏、苦参(清热燥湿)、白鲜皮、地肤子(祛风止痒)等多味草本精华,直击湿疹“湿、热、风”的核心病机。

温和舒缓:采用现代工艺提纯,质地细腻,易于吸收,能快速缓解瘙痒、红肿等不适,帮助修复受损皮肤屏障。

辨证使用:适用于急、慢性湿疹的辅助治疗。清洁患处后,取适量膏体均匀涂抹,轻柔按摩至吸收,每日2-3次。它能与内服汤药形成“内外夹击”之势,加速康复,减少复发。

3. 针灸与刺络拔罐

针灸: 常取穴如曲池、血海、合谷、足三里、三阴交等,以清热利湿、调理脾胃、养血祛风。

刺络拔罐: 尤其在背部膀胱经进行,能有效清除血中热毒,祛除湿邪,对于急性、实证湿疹效果显著。

医案

患者: 王先生,35岁,程序员。

病史: 双手臂、小腿伸侧反复起疹、瘙痒半年,加重一周。患者平素工作压力大,喜食快餐。皮损处潮红、肿胀,可见密集丘疹、水疱,部分糜烂、渗出,瘙痒剧烈,影响睡眠。舌质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

诊断: 湿疮(湿热浸淫证)。

治疗:

内服: 以上述“萆薢渗湿汤合五味消毒饮”为基础方,加栀子9g以清心除烦,车前草15g以增强利湿之效。共7剂。

外用: 嘱其每日清洗后,涂抹新加坡贡方堂御肤膏,重点涂抹于渗出较少的丘疹区域,以清热止痒。对于糜烂渗出处,则仅以中药药液冷湿敷,待收敛后再用膏剂。

生活调护: 严格忌口辛辣、海鲜、牛羊肉及酒类,并调整作息,舒缓压力。

反馈: 一周后,患者表示瘙痒大减,渗出已止,红肿明显消退。舌苔转薄黄。内服方去野菊花、金银花,加白术12g健脾固本,再进7剂,继续外用御肤膏。三周后皮损基本平复,仅留色素沉着。嘱其注意养护,以防复发。
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