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宫内膜息肉虽多为良性,但带来的月经淋漓、备孕困难等问题却让人心烦。为什么息肉会找上你?

子宫内膜息肉是什么原因引起的?
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妇科医生万倩雯指出,从中医视角看,子宫内膜息肉的核心病机是“胞宫瘀阻、气血不畅”,简单说就是子宫里的气血运行不畅,瘀血慢慢积聚形成“小疙瘩”(息肉)。而现代女性的很多习惯,正好容易让瘀血“找上门”。
一是情绪不畅气滞生瘀—— 工作压力大、常生闷气或发脾气,会导致肝气郁结,气行则血行,气滞则血停,瘀血就容易堵在子宫里,慢慢形成息肉;
二是经期护理不当寒凝血瘀—— 经期吃冰饮、穿露腰装,或淋雨受凉,寒气会侵入胞宫,让血液凝结成瘀,瘀血滞留就可能催生息肉;
三是妇科炎症反复致瘀—— 阴道炎、盆腔炎等炎症长期不愈,炎症刺激会让子宫局部气血运行紊乱,瘀血堆积,进而形成息肉;
四是产后 / 术后瘀滞未清—— 生完孩子后恶露排不干净,或做过人流、宫腔手术,子宫内残留的瘀血没彻底清除,也可能慢慢发展成息肉。
子宫内膜息肉的症状表现有哪些?
最常见的是经期延长—— 原本 5-7 天干净的月经,变成 8-10 天甚至更久,后期还可能有褐色分泌物;
其次是经量增多—— 经量比平时多 1/3 以上,甚至出现血块;
部分女性还会有非经期出血(比如两次月经中间少量出血)、痛经加重(瘀血刺激子宫收缩),严重时可能影响怀孕(息肉阻碍受精卵着床)。

子宫内膜息肉中医怎么调理?
万倩雯医生表示,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关键是‘活血化瘀、调畅胞宫气血’,把子宫里的瘀滞打通。她分享了一个千年古方——桂枝茯苓丸,此方出自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,是 “活血化瘀、缓消癥块” 的经典方,正好契合子宫内膜息肉的瘀阻病机。
桂枝茯苓丸由桂枝、茯苓、牡丹皮、赤芍、桃仁组成。
方中桂枝温通经脉,像“给子宫通暖气”,让瘀血更容易化开;茯苓健脾祛湿,避免湿气加重瘀滞;丹皮、桃仁、赤芍能活血化瘀,直接“打散”子宫里的瘀血,慢慢缩小息肉;全方药性温和,不峻猛伤正,既能消瘀,又能调理子宫环境,减少息肉复发。
加减妙用:若经量多、有血块,会加蒲黄、五灵脂止血化瘀;若痛经严重,会加香附、延胡索理气止痛;若伴有炎症,会加金银花、蒲公英清热消炎。

医案
患者:吴女士,31岁。
主诉:体检B超发现宫腔内一约0.8x0.6cm稍强回声,提示子宫内膜息肉可能。平素月经量多,色暗紫,血块多,伴有经期小腹刺痛,经前乳房胀痛明显。
初诊:观其舌象,舌质暗紫,边有瘀点,舌苔薄白。切其脉,脉象沉涩。
诊断:癥瘕(气滞血瘀,兼有寒凝)。
治以:活血化瘀、调畅胞宫气血。
开方:桂枝茯苓丸加减。
方药:桂枝10克,茯苓15克,桃仁10克,赤芍12克,丹皮10克,加香附10克(疏肝理气),莪术6克(增强破血消癥之力),三七粉3克(冲服,化瘀止血)。
医嘱:于月经干净后开始服用,每日1剂,水煎分两次服,连续服用21天为一周期。经期停药。并嘱其调节情绪,忌食生冷。
结果:服药2个周期后,反馈此次月经量较前减少,血块明显变小,小腹刺痛和乳房胀痛感大为减轻。复查B超显示,宫腔内回声减小至0.4x0.3cm。服药3个周期后,反馈月经已基本恢复正常,腹痛等症状消失。
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
 
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