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清明,三月节……万物齐乎巽,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。” ——《月令·七十二候集解》 2024年4月4日,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——清明。 清明时节,大地回春,万物生长,天气渐暖,但时而仍有乍暖还寒之感。 南昌贡方堂中医科专家陈顺涛主任提示,清明节气阴寒退而未尽,少阳升而未盛,养生应注重顺应自然界阳气上升之势来养阳,避湿邪、清肝火,以减少肝肾、脾胃疾病的发生。
清明三候 一候|桐始华 清明时节,桐花渐渐开放。白花簇簇,花落如飘雪。 二候|田鼠化为鴽 清明后五日,阳气渐盛,喜阴的田鼠躲回洞穴中避暑,而喜阳的鴽鸟活动增加。 三候|虹始见 清明时候,雨水常有。春日渐深,初见霓虹。
诗云“清明时节雨纷纷”,此时气候潮湿,常有小雨,再加上清明祭祖,思念亲人,更容易忧伤。 忧思伤脾、郁结伤肝、湿阻脾胃、湿困滞气,因此调肝健脾、行气化湿、舒畅情志是清明养生的重点。
调肝健脾
立春之后人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,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。 因此,清明是养肝的好时机。 饮食应“省酸增甘”。因春天本来肝阳偏旺,若多吃酸性食物,易致肝气过于亢盛,肝旺则易损伤脾胃,所以春季饮食忌酸。 宜食用甘温补脾之品,可多吃牛肉、山药、菠菜、荠菜、大枣、韭菜等。 总体而言,清明时节人容易肝气升发太过或肝火上炎,将菊花与桑葚同泡代茶饮,能平肝养肝补肾。 同时,由于肝木太过易克脾土,此时也应注意温中补虚、健脾和中祛湿,煲汤做菜可适当加入豆蔻、茯苓、薏米、白扁豆、山药等。
行气化湿
清明正值潮湿的梅雨时期,湿气萦绕,人体气机运行不畅,容易感到体倦疲乏,头重昏朦,食欲欠佳,甚至大便溏泄。 南昌贡方堂中医科专家陈顺涛主任表示,可选具有祛湿功效的中药煎水内服。比如藿香、陈皮等,有芳香化湿、行气消滞的功效。 另外,清明时节踏青,有利于助长体内阳气生发,促进气血运行。气行则血行,适当运动能改善血液循环,增强心血管功能。 行气能化湿,气的运行正常,可减少当前梅雨季节湿气在体内的积聚,从而减轻体倦、身重等湿困症状。 但要注意的是,春季运动不宜过于剧烈,以免汗出过多,气随汗泄,反而耗伤阳气。
清明节后,大地开始真正回暖,清气上升阴气衰退,是人体阳气生发的好时机,非常适合艾灸。 因艾叶是温性的,属于纯阳植物,能够通经络,祛寒湿,能补人体阳气;而清明时节又正是自然界阳气逐渐上升之时,两者的阳热合在一起,温补的效用更好。 推荐男人灸的穴位是:天枢、大肠俞 推荐女人灸的穴位是:关元、三阴交 推荐老人灸的穴位是:中脘、足三里 贡方堂中医古法艾灸对肩周炎、颈椎病、腰椎病等骨关节痛症,春季疹瘙痒症等皮肤病以及宫寒痛经、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慢性胃肠炎等久寒侵体引起的症状有较好的调养效果。 清明时节做好艾灸,既清除积累了一个冬天的浊气,又在一年阳气升发之时,补足阳气,以抵御风、寒、湿等春季常见病邪的侵扰,为身体筑好坚固的堡垒,健健康康一整年!
舒畅情志
中医认为人应四时,春季万物生长,机体也是如此。 清明时节,因祭祖扫墓的风俗,我们往往容易沉浸于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之中,难免念物思人。 但是在中医理论中,情感与脏腑紧密相连,正所谓“思伤脾,忧伤肺”。 过度思念往往会伤害脾脏,导致脾气郁结,运化功能失调,进而可能引发消化不良等问题。 因此,在清明时节,我们应当注重疏调气机,使情志舒畅,心境开阔,以维护身心健康。 早起锻炼,可使肝气舒发,心静神定,是养肝的关键。平时还可通过推拿按摩或用手指自前向后梳头、自上向下轻搓两肋(肝经循行的部位)等方法来疏通肝经,防止气机郁结。 【穴位清肝】太冲穴可清肝排毒。每次按揉3-5分钟,感觉轻微酸胀即可,可两脚交替按压。
拔罐刮痧,也是健脾祛湿,疏肝排毒的不错选择。 “百病皆可发痧”,清明节拔罐刮痧,可以顺应春季特性,推陈出新、疏通经络,升发体内的阳气,疏泄肝气,祛除湿邪。
最后还要提醒大家,天气逐渐转暖,应适当增加户外运动,加强锻炼,能有效刺激身体各系统的机能,改善春困,提高抗病能力~
-The End-
医馆地址:红谷中大道725号洪城时代广场1栋第一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