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高温与高湿交织,皮肤湿疹也进入高发期。作为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,湿疹不仅带来皮肤瘙痒、红斑、渗出等不适,还可能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。

湿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?为什么在夏季高发?

1、高温环境:汗液分泌增多,汗液中的盐分、代谢废物都会刺激皮肤,破坏皮肤屏障。另外热的环境利于细菌、真菌滋生。

2、紫外线照射: 强烈的阳光照射可能诱发或加重某些类型的湿疹。

3、接触过敏原/刺激物:夏季接触防晒霜、驱蚊液、昆虫、花粉、尘螨等的机会增多。

湿疹的痒可谓是奇痒难忍——那钻心的、剧烈的、连绵不绝、此起彼伏的痒。这种痒,比疼痛还让人烦躁和抓狂,吃不好、睡不着,身上都是挠过的痕迹。

各类药膏涂好了又犯,犯了又好,无法根除。

中医药在防治皮肤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,其中就蕴藏着治湿疹的解方。

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皮肤科专家丘保润表示,在中医理论中,湿疹的发病与风、湿、热邪侵袭,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。

1.湿热蕴肤型(急性期)

表现:皮肤潮红、丘疹、水疱、糜烂渗出,剧烈瘙痒,舌红苔黄腻。

病因:饮食不节(如辛辣、油腻)、外感湿热之邪。

2.脾虚湿蕴型(亚急性期)

表现:皮肤淡红、少量渗液、瘙痒反复,伴有食欲不振、大便溏稀,舌淡胖有齿痕。

病因:脾胃虚弱,运化水湿能力下降。

3.血虚风燥型(慢性期)

表现:皮肤干燥、肥厚、脱屑,瘙痒夜间加重,舌淡苔薄白。

病因:久病耗伤阴血,肌肤失养。

湿疹怎么治疗好得快?用什么药?

1. 内治法:辨证用药

根据不同类型,中医采用不同方剂调理:

湿热蕴肤型:龙胆泻肝汤(龙胆草、黄芩、栀子等)清热利湿。

脾虚湿蕴型:除湿胃苓汤(苍术、白术、茯苓等)健脾祛湿。

血虚风燥型:当归饮子(当归、生地、白芍等)养血润燥。

2. 外治法:中药外洗/外敷

急性期(渗液多):黄柏、苦参、马齿苋煎水湿敷,清热收敛。

慢性期(干燥瘙痒):紫草油、青黛膏外涂,润肤止痒。

湿有内外之别。

夏秋时节,酷暑当令,暑湿郁蒸弥漫空间,人处气交之中,或幼儿不知乘凉避暑,贪玩于烈日之下,或坐卧于湿地之上,或嬉戏于水洼之中,或婴儿流涎、尿水浸渍都可发生此病,此外湿也;

若饮食调理失当,过食生冷、瓜果,或恣进凉水冰棍,脾土受困,水湿不运,湿郁热蒸而发病,此内湿也。

本病以湿邪为主,而又有兼挟风、火、热、毒等邪发病的不同,还有病变重在肺脾,或重在肝胆之异。

也有不因风热湿毒发病,而感受风寒邪气发疹瘙痒者。

医案

患者,男,35岁。

初诊:患者手掌上长了小水泡样疱疹,痒得是挠心挠肺,越抓滋水横流,所流之处又长新的疱疹,为了避免感染其他地方,便忍住不敢抓挠,也是痛苦不堪。

刻诊:舌红,舌苔黄腻,脉滑数,有口干口苦、小便短赤、大便不爽,手掌水疱、糜烂、渗出、瘙痒;

诊断:脾虚湿盛,湿热蕴结

治则:健脾化湿,清热利湿

外用方:

苍耳子,地肤子,蛇床子,苦参,百部,土槿皮,白鲜皮,黄柏,苍术各15g,枯矾6g

制法:将上述药材共研成粗末,用布袋装好。

用法:加水3000毫升,煮沸20分钟后待温,用于浸泡或湿敷患处。每次使用20-30分钟,每日1-2次,直至痊愈

内服方:

太子参15g,陈皮15g,茯苓20g,麸炒白术20g,生甘草6g,当归10g,炒蒺藜15g,川牛膝10g,地肤子30g,麸炒苍术10g,薏苡仁30g,生黄柏10g,白花蛇舌草15g

效果:

3天后,手上湿疹水泡绝大部分消失,光洁,不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