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血压的患病率越来越高,它像一颗隐形炸弹,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,却会慢慢损害心、脑、肾等重要器官。这要怎么办?
高血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?
西医认为高血压与遗传、高盐饮食、肥胖、压力、年龄等因素相关。而中医将其归属于“眩晕”、“头痛”、“肝阳上亢”、“痰浊中阻”等范畴。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科专家陈顺涛主任强调,高血压并非孤立存在,它是体内阴阳失衡、脏腑功能失调(尤其是肝、脾、肾) 的外在表现。具体病因可分为几大类。
肝阳上亢(最常见):
成因:长期精神紧张、恼怒抑郁导致肝气郁结,郁久化火;或肾阴不足,水不涵木,导致肝阳亢盛。
表现:血压升高伴有头胀头痛、眩晕耳鸣、面红目赤、口苦咽干、急躁易怒、失眠多梦,舌红苔黄,脉弦数有力。
痰浊中阻:
成因:饮食不节(过食肥甘厚味、生冷油腻),损伤脾胃,脾失健运,水湿内停,聚湿生痰;或肝阳亢盛,灼津为痰。痰浊阻滞中焦,清阳不升,浊阴不降。
表现:血压升高伴有头重如裹(像裹了布)、昏沉不清、胸闷脘痞、恶心欲呕、食少纳呆、肢体困重,舌苔白腻或黄腻,脉滑。
肝肾阴虚:
成因:年老体衰、久病劳损、房劳过度等导致肝肾阴精亏耗,阴不制阳,虚阳上扰。
表现:血压升高伴有眩晕耳鸣、腰膝酸软、五心烦热、失眠健忘、口干舌燥、盗汗,舌红少苔或无苔,脉细数。
瘀血阻络:
成因:久病入络,或气滞、痰阻导致血行不畅,形成瘀血,阻滞脉络,影响气血运行。
表现:血压升高且顽固难降,伴有头痛如刺、固定不移、胸闷胸痛、肢体麻木、口唇紫暗,舌质紫暗或有瘀斑,脉涩。
高血压三吃三不吃具体指什么?
三不吃:
1.高盐食物:如腌肉、咸蛋、香肠、咸菜等。这些食物中的钠盐含量较高,容易导致水钠潴留,从而增加血容量,使血压升高。高血压患者每日食盐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,以避免过量摄入盐对血压的不利影响。
2.高脂肪食物:如肥肉、炸鸡、汉堡、动物内脏等。这类食物中的脂肪含量高,摄入过多会导致血脂升高,增加血液黏稠度,不利于血压的控制。此外,高脂肪食物还容易导致肥胖,进一步加重高血压病情。
3.高糖食物:如糖果、巧克力、蜜饯、奶油蛋糕等。高糖食物摄入过多会导致血糖升高,甚至引发糖尿病。同时,过多的糖分还会转化为脂肪在体内堆积,增加肥胖的风险,从而影响血压的控制。
三吃:
1.富钾食物:如香蕉、大豆、红薯、菠菜等。钾离子可以增加尿液中钠的排出,有助于降低血压。因此,高血压患者可以适量摄入富钾食物,以维持血压的稳定。1.
2.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:如芹菜、西兰花、西红柿、猕猴桃等。这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,有助于软化血管、改善血液循环,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控制血压。
3.高蛋白食物:如牛奶、瘦肉、鱼类等。适量摄入高蛋白食物可以为身体补充营养,同时对血压的影响较小。但需注意选择低脂、低盐的烹饪方式,以避免增加额外的负担。
高血压中药怎么调理最有效?
针对高血压中常见的“肝阳上亢”和“痰浊中阻”证型(或两者兼夹),陈顺涛主任特别推崇中医经典方剂——半夏白术天麻汤。此方出自清代名医程钟龄的《医学心悟》,是治疗“风痰上扰”所致眩晕头痛的效方。
半夏白术天麻汤由半夏、天麻、茯苓、橘红、白术、甘草组成,具有化痰熄风,健脾祛湿的功效。
方中用半夏和天麻化痰熄风,这两味药主要来解决“标”的问题;茯苓和白术呢,能健脾利湿,杜绝了痰湿再次产生,意在治本。陈皮化痰理气,既能健脾、又能化痰,还能理气来平息肝风。灾后加上甘草、生姜、大枣,补益中焦,强健脾胃。全方简单几味药,标本兼治,血压自然就降下来了。
加减妙用:肝火旺者可加夏枯草、菊花、栀子;眩晕重者可加钩藤(后下)、石决明;痰郁化热(苔黄腻)者可加竹茹、黄芩、胆南星;伴有血瘀者可加丹参、川芎、地龙。
医案
患者:徐先生,49岁。
主诉:患高血压已3年,1个月前因工作劳累,旧疾复作,经治疗两周后,血压忽高忽低,经常头痛而重,胸闷恶心。
初诊:形体丰腴,面色不华,纳呆食少,胸胁满闷,恶心欲吐,头重如裹,倦怠乏力,舌苔白腻,脉濡滑。
诊断:脾阳不振,痰浊中阻。
治以:健脾燥湿,化痰息风。
开方: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。
方药:半夏15g,白术20g,天麻15g,茯苓25g,甘草10g,陈皮15g,僵蚕10g,钩藤15g,砂仁10g,赭石15g,泽泻15g,车前子20g。7剂,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2次服用。
二诊:药后头重如裹锐减,纳增脘畅,为巩固疗效,效不更方,又开了7剂。
结果:头痛症状消失,精神好转,食欲改善。血压稳定在135-140/85-90 mmHg。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