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肢皮肤突然冒出大片红色"风团",瘙痒钻心,越抓越肿,彻夜难眠……荨麻疹反复瘙痒难忍太折磨人了,中医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?

荨麻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?

荨麻疹中医称为"瘾疹""风疹块",其特点就是皮肤上突然出现大小不等、形态不一的风团,像被蚊子叮咬后鼓起的包,但面积更大、更密集,颜色鲜红或苍白,伴随剧烈瘙痒。这些风团来得快,去得也快,单个风团通常在24小时内消失,但此起彼伏,反复发作超过6周以上,就被定义为慢性荨麻疹。

中医视角:风邪为标,脏腑失调是本!

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皮肤科专家陈顺涛主任指出,中医认为慢性荨麻疹的反复发作,核心在于内在脏腑气血功能的失调,导致肌肤失养,卫外不固,风邪(常夹寒、热、湿)乘虚侵袭肌肤脉络。常见的内在病机有以下几点。

血虚风燥:最为常见!阴血亏虚,不能濡养肌肤,好比土地干涸,则虚风内动,或外风易侵,导致皮肤干燥、瘙痒、起风团,常伴面色少华、头晕、失眠、舌淡苔薄。

卫气不固:肺脾气虚,卫外功能下降,就像城墙不坚固,风邪(尤其是风寒)轻易入侵肌表,诱发风团,遇风遇冷易发或加重,常伴乏力、易感冒、怕冷、舌淡。

湿热内蕴:过食肥甘厚味或脾胃运化失常,湿热内生,郁于肌肤。风团色红、灼热、瘙痒剧烈,抓挠后有渗出或痕痕,常伴口苦、大便粘滞、舌红苔黄腻。

瘀血阻络:病程日久,"久病入络",气血运行不畅,瘀血阻滞脉络,风团色暗红或紫红,部位相对固定,瘙痒入夜尤甚,舌质可能有瘀点瘀斑。

慢性荨麻疹有什么症状表现?

奇痒难耐:像无数蚂蚁在皮下爬行钻咬,尤其在夜间或安静时,常让人忍不住抓挠,越抓越痒,陷入恶性循环。

反复无常:风团此起彼伏,可能一天发作数次,也可能数天发作一次,毫无规律可言,让人时刻提心吊胆。

肿胀困扰:严重时,眼皮、嘴唇甚至手足都可能肿胀(血管性水肿),不仅影响外观,还可能引起不适甚至呼吸困难(虽罕见但需警惕)。

身心俱疲:长期瘙痒、睡眠剥夺、担心发作的焦虑,极大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状态,令人身心憔悴。

慢性荨麻疹中医怎么治疗能除根?

面对缠绵难愈的慢性荨麻疹,尤其是辨证属于"血虚风燥"类型的患者,陈顺涛主任在临床中尤为推崇并善用一张经典名方——当归饮子。此方出自明代医家王肯堂的《证治准绳》,历经数百年验证,是养血祛风、润燥止痒的良方。

当归饮子由当归、生地、白芍、川芎、何首乌、荆芥、防风、白蒺藜、黄芪、甘草组成,具有养血活血,祛风止痒之功效。

方中当归、白芍、川芎、生地养血活血,何首乌补肝肾、益精血,共奏 “治风先治血,血行风自灭” 之效;防风、荆芥、白蒺藜祛风止痒,黄芪益气固表,甘草调和诸药。全方兼顾养血与祛风,既能改善体质,又能缓解症状,从根源减少复发。

加减妙用:

若气虚明显(易疲劳、怕风、多汗),重用黄芪,可加白术、党参。

若阴虚内热明显(心烦、口干、手足心热),加丹皮、玄参。

若瘙痒剧烈难忍,酌加地肤子、苦参、蝉蜕增强祛风止痒。

若夹有湿热(苔黄腻),需谨慎,可减少温补药,加土茯苓、白鲜皮等。

若瘀血明显(风团色暗、舌有瘀点),加丹参、赤芍、桃仁活血通络。

医案

患者:杨先生,47岁。

主诉:风团反复发作5余年。迁延不愈,劳累后加剧。平素头晕、神疲乏力,皮肤干燥瘙痒,荨麻疹夜间容易发作,发作时严重影响睡眠,胃纳可,大便偏干3日一行。

初诊:舌淡苔白,脉细无力。

证属:血虚风燥。

治则:养血润肤, 祛风止痒。

拟方:当归饮子。

方药:当归10g,白芍10g,生地10g,川芎6g,红花10g,桃仁10g,黄芪20g,制首乌10,甘草6g,白鲜皮30g,蝉蜕10g,白蒺藜10g,防风6h,荆芥6g。7剂,水煎服。

医嘱:保持心情舒畅,饮食清淡,保证充足睡眠。

二诊:瘙痒大减,风团未再发,精神好转。以上方加减服7剂。

结果:皮肤状态稳定,风团、瘙痒消失,至今未发作。
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