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月例假来临前的几天,许多女性都会经历一场身心上的“风暴”——情绪波动、烦躁易怒、乳房胀痛、腹胀、痤疮、乏力失眠……这些症状统称为经前综合征(Premenstrual Syndrome, PMS)。南昌贡方堂国医馆陈顺涛主任医师指出,经前综合征的根本原因,主要在于肝、脾、肾功能失调,导致气血不和。

经前综合征的病因有哪些?

1.肝气郁结(最常见原因):压力大、情绪不畅最易导致“肝”的疏泄功能失常,形成“肝气郁结”。气机不通,则血行不畅,表现为烦躁易怒、乳房胀痛、胁肋胀痛、情绪波动大。气郁久了还可能化火,导致长痘、口干、失眠。

2.气血虚弱:“脾”为气血生化之源。思虑过度或饮食不节会损伤脾胃,导致气血生成不足。月经前气血下聚冲任(子宫),全身气血相对更虚,无法濡养心神和肢体,故而出现疲劳乏力、头晕心悸、面色差、失眠等症状。

3.脾肾阳虚:先天不足或贪食生冷会损伤脾肾阳气。阳气如同身体的小太阳,阳虚则体内寒湿过重,导致水液代谢失常,出现水肿、腹胀、体重增加、大便稀溏、腰膝酸冷及畏寒怕冷。

4.肝肾阴虚:熬夜、过度劳累会耗伤阴血。阴液不足,无法制约阳气,就会产生虚火,表现为潮热、盗汗、手脚心发热、皮肤干燥、失眠多梦。

中医如何对症治疗?

中医治疗PMS强调“辨证论治”,即根据每个人的具体表现分型论治,而非千人一方。治疗方法丰富多样,包括内服中药、针灸、艾灸、推拿等。

1. 内服中药(需经医师辨证)

对于肝气郁结型,治法:疏肝解郁,理气止痛。

经典药方:逍遥散 或 加味逍遥散(如伴有化热)。能有效舒缓情绪、缓解胀痛。

对于气血虚弱型,治法:健脾益气,养血安神。

经典药方:归脾汤 或 八珍汤。此类方剂能补充气血,从根本改善乏力、面色萎黄等问题。

对于脾肾阳虚型,治法:温肾健脾,化湿利水。

经典药方:附子理中丸 合 五苓散加减。旨在温煦身体,消除水肿和寒凉感。

对于肝肾阴虚型,治法:滋补肝肾,滋阴降火。

经典药方:杞菊地黄丸 或 知柏地黄丸。用于滋养阴液,清退虚火。

2. 针灸与艾灸

针灸能有效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、平衡脏腑。常选取的穴位包括三阴交(健脾、益肾、疏肝)、太冲(疏肝解郁)、关元(温补元气)、足三里(补益气血)等。对于体寒阳虚的患者,艾灸的温煦效果尤为显著。

中医讲究“药食同源”,日常调护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。

饮食原则:

忌生冷寒凉:月经前及期间避免冰淇淋、冷饮、生菜沙拉等,以免凝滞气血,加重痛经和不适。

减少肥甘厚味:高糖、高油、辛辣的食物易助湿生热,加剧痤疮和炎症。

多吃温和食物:适量食用红枣、枸杞、桂圆、生姜、山药、小米等性味温和、能健脾养血的食材。

利水消肿:如有水肿,可适量饮用红豆薏米水(体质偏寒者薏米可炒过后再用)。

医案

患者:姜女士,29岁。

主诉:每逢经前7-10天即出现情绪低落、烦躁易怒、乳房胀痛不可触碰,伴有神疲乏力、失眠多梦。月经量偏少,色淡。

初诊:舌质淡红,边有齿痕,苔薄白,脉弦细。

辨证:肝气郁结,气血不足。

治法:疏肝解郁,健脾养血。

方药:逍遥散加减。

处方:柴胡12g,当归10g,白芍15g,炒白术12g,茯苓15g,薄荷6g(后下),煨姜3片,炙甘草6g,酸枣仁15g,合欢皮10g。共7剂,水煎服,日一剂。

复诊:服药后,当月经前烦躁乳胀大为减轻,睡眠改善,乏力感减轻。守方略作调整,继续调理两个月经周期。

结果:三个月后随访,患者自述经前诸症基本消失,月经周期、经量均恢复正常。
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