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被卵巢早衰困扰。它不仅影响月经与生育,还会加速身体衰老,让不少女性陷入焦虑。但很多人尝试过西药调理,效果却不稳定,还担心副作用。中医有什么方法?

卵巢早衰是什么原因引起的?

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妇科医生万倩雯表示,在中医理论中,卵巢早衰并无直接对应的病名,但根据其“月经稀发、闭经、潮热盗汗、腰膝酸软”等症状,多归为“血枯”“闭经”“不孕”范畴,核心与“肾、肝、脾”三脏功能失调及“气血瘀滞” 密切相关,常见成因主要有3类。

1.肝肾亏虚,精血不足:中医认为 “肾主生殖”“肝藏血”,卵巢的功能依赖肝肾精血的濡养。若先天禀赋不足(比如家族中有卵巢早衰遗传倾向)、后天过度劳累(长期熬夜、压力大)、多次流产损伤肾精,或年龄增长导致肝肾精血自然耗损,都会让卵巢失去滋养,逐渐出现功能衰退 —— 这类女性常表现为月经推迟、量少色淡,伴随腰膝酸软、头晕耳鸣、头发干枯脱落,部分人还会提前出现潮热、盗汗等更年期症状。

2.寒凝血瘀,气血不畅:不少女性偏爱生冷食物(冰饮、刺身)、经期受凉(吹空调、穿露腰装),或长期情绪压抑导致肝气郁结,气血运行受阻,寒邪与瘀血就会阻滞胞宫(卵巢、子宫所在部位)。卵巢长期被 “瘀堵”,无法正常接收气血滋养,功能也会逐渐下降 —— 这类卵巢早衰多伴随月经颜色暗、有血块,经期腹痛明显,平时手脚冰凉,面色暗沉,舌头上可能有瘀点或瘀斑。

3.脾胃虚弱,气血生化不足:脾胃是 “气血生化之源”,若长期饮食不规律、节食减肥、暴饮暴食,或脾胃本身虚弱,就会导致气血生成不足。卵巢没有足够的气血 “供养”,如同庄稼缺少养分,自然会出现功能衰退 —— 这类女性除了月经问题,还会有食欲不振、腹胀、大便稀溏、面色苍白、乏力懒言等症状,身体整体状态偏虚弱。

卵巢早衰中医怎么调理补救?

面对不同成因的卵巢早衰,万倩雯医生强调:“中医调理的关键是‘找到根源、辨证施方’,不能盲目进补。”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常用方剂温经汤,该方被称为天然雌激素汤,对内分泌异常具有双向调节作用。在针对 “寒凝血瘀型”“气血亏虚兼寒邪”的卵巢早衰时,常常能发挥出色的调理效果。

温经汤由吴茱萸、麦冬、当归、芍药、川芎、人参、桂枝、阿胶、牡丹皮、生姜、甘草、半夏组成。

方中吴茱萸、桂枝温经散寒止痛,通行血脉;治疗的第一步要把体内的寒气排出去,这样才能进一步温补。

当归、川芎、芍药活血祛瘀,养血调经;这一步疏通淤堵,让卵巢的血液顺畅通行。

牡丹皮行血化瘀,退虚热。

阿胶养肝血,滋肾阴;肝肾藏精血,滋补肝肾才能有充足的精血供给胞宫。

麦冬养阴清热。

人参、甘草益气补中。

半夏、生姜温种和胃。

中医认为卵巢早衰的原因逃不过这四点:肝肾阴亏、寒气凝结、气滞血瘀、气血虚弱;这个方剂刚好兼顾养肝补肾、温经散寒、活血祛瘀,益气养血。

加减妙用:若肝肾亏虚明显,会加女贞子、墨旱莲、枸杞子补肝肾、益精血;若瘀血较重,会加丹参、益母草增强活血调经效果;若脾胃虚弱,会减少半夏、吴茱萸的用量,加白术、茯苓健脾益气;若潮热盗汗明显,会加地骨皮、浮小麦清虚热。

医案

患者:沈女士,30岁。

主诉:因工作压力大,长期熬夜,喜饮冷饮,近一年月经周期延长至3-4个月,经量稀少,色暗有血块,最后竟停经6个月未至。伴有腰膝酸软、畏寒肢冷、夜间盗汗、烦躁失眠。西医检查FSH值升高,诊断为“卵巢早衰倾向”,建议激素替代治疗,患者抗拒,转而求治中医。

诊见:面色无华,舌质淡暗,边有齿痕及瘀点,苔薄白,脉沉细涩。

诊断:闭经(肾虚血亏,寒凝胞宫,兼有瘀阻)

治法:温经散寒,活血化瘀,补肾填精

开方:温经汤加减。

方药:吴茱萸、桂枝、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丹皮、阿胶(烊化)、麦冬、党参、生姜、半夏、甘草、加菟丝子、紫河车等补肾填精之品。共14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
医嘱:严格忌生冷,注意保暖,每晚热水泡脚。

二诊:服药两周后,自觉畏寒、腰酸明显改善,睡眠好转。微调方药,继续调理。

结果:一个月后,患者惊喜来电,停药后5天,月经来潮,虽量不多,但颜色转红,血块减少。此后继续以温经汤为基础方随证调理三个月,月经周期逐渐恢复至40天左右,经量增加,身体诸症大为缓解,复查FSH值亦有明显改善。
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