门诊上很多患者因“月经量少”来就诊,认为月经量少会提前衰老,月经量少不容易怀孕等,并因此长期纠结、焦虑、烦躁……甚至部分女性同时有痛经的症状,怎么调理呢?
“月经量少且还腹痛”,往往是女性体内气血亏虚的直观反映,其典型特征是经期显著缩短、经血量锐减,且经血颜色淡红稀薄。
气血亏虚还可能诱发头晕眼花、手脚冰凉、脱发暴增等全身性症状,严重影响女性健康与生活品质。
其实从中医的角度来看,月经量少、包括推迟其实就是一个血瘀的问题。通俗的说就是通道被堵住了,导致排不出来。
南昌贡方堂中医妇科专家陈顺涛表示,血瘀又分两种情况,一个叫寒凝血瘀,一个叫气滞血瘀。
寒凝血瘀很好理解,就是中间有东西堵住了,因为寒则凝,就好比水,温度一低也会结成冰,所以叫寒凝血瘀,也就是受了寒凉。
于是就会出现经期推迟,量少,有血块的情况。
第二个就是气滞血瘀,一般气滞血瘀的表现就是经期推迟,颜色发黑发暗有血块等,来姨妈前还会伴有肚子胀痛,乳房胀痛。
有一个山楂红糖的方子,两种情况都能解决。
既可以活血化瘀,又能温补气血,对于因为瘀血导致的月经延迟,同时体质比较虚寒的来说,是非常适合的。
总之,中医治疗月经量少先辨虚实,虚者重在补肾滋肾,或濡养精血;实者宜活血通利,佐以温经、行气、祛痰。虚实错杂者,攻补兼施。
此外,还要区分平时与经期不同阶段论治。虚证,平时重在濡养精血或滋肾补肾养血调经,或养血益气调经;经期加用养血活血之品,如鸡血藤、丹参之类;实证者,平时宜攻宜通,或活血化瘀调经,或化痰燥湿调经;经期可加用温通活血之品,如当归、川芎、川牛膝,阴柔酸收之品则少用。
不过,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,才能精准匹配个人体质,发挥最佳效果。
某女,33岁,月经后期量少半年,伴少腹凉痛、眠差易醒。
初诊:半年来,月经后期量少,眠差易醒,少腹凉,痛经,睡眠差,乳腺结节,甲状腺结节,口中和,颈痤;苔白腻,脉细弦。
辨六经为厥阴病。
辨方证为温经去胶加苓枣酒汤证。
处方:吴茱萸15g,党参10g,姜半夏15g,桂枝10g,麦冬15g,丹皮10g,白芍10g,当归10g,川芎6g,茯苓15g,炙甘草6g,加生姜3片、大枣4枚、黄酒20cc,7剂。
按:患者月经后期、少腹凉、痛经、脉细,为血虚血瘀并寒客胞宫;脉细主血虚,弦主寒凝;颈痤,为上热之象;“血不利则为水”,苔白腻,为水饮内停;乳腺、甲状腺结节乃气血失和、痰瘀交阻之征。整体呈现机能不足,上热下寒的寒虚瘀热之证候。
二诊:月经行,期准,量增,眠好转,未见痛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