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,身上突然出现红斑、小丘疹,还痒痒的,面对这样的情况,很多人都以为得湿疹了,实际上,可能并不是的!
红斑、瘙痒并非湿疹的“专属信号”,盲目用药可能掩盖病情,甚至加重皮肤问题。
瘙痒性的红斑丘疹可远远不止湿疹,有些皮疹按照湿疹的治疗方式来处理能“得过且过”。
但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病,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,累及皮肤、关节、肾脏等多器官,皮肤表现是重要信号。
典型症状
面部蝶形红斑:鼻梁和双颊出现对称性红斑,形似蝴蝶,日晒后加重(光敏性),边界清楚,无鳞屑或仅有薄鳞屑。
其他皮肤表现:指尖、甲周红斑,脱发,口腔溃疡,盘状红斑(圆形或不规则红斑,中央萎缩,边缘隆起)。
常伴发热、乏力、关节痛、口腔溃疡等全身症状。
与湿疹的区别
湿疹无蝶形分布和光敏性,多伴明显瘙痒;红斑狼疮瘙痒轻,常伴全身不适,抗核抗体等自身抗体检测阳性。
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育龄女性,以10~40岁年龄段最为多见,女性患者的比例是男性的9倍。
系统性红斑狼疮目前病因仍不明确,可能与遗传、性激素、自身免疫、药物、感染及环境因素等有关。
中医没有“系统性红斑狼疮”这个病名,从古至今都没有。有的中医根据其全身证候,认为该病属于中医的“温毒发斑之类”;有的中医从皮疹特点出发,称之为“红蝴蝶”、“蝴蝶丹”、“红斑痹”、“斑痹”等;还有的中医认为,该病可累及周身而称之为 “周痹”,而多关节疼痛属于“痹证”。
目前,比较公认的说法是:系统性红斑狼疮,属于中医讲的 “阴阳毒” 范畴。
南昌贡方堂中医皮肤科专家陈顺涛表示,具体分型如下:
①热毒炽盛:起病急骤,高热持续不退,两颧发红或手部红斑,斑色紫红,神昏。烦躁口渴,关节疼痛,尿短赤。舌红绛苔黄,脉洪数或弦数。
治疗以清热解毒、凉血消斑为主,用犀角地黄汤加减。
②阴虚内热:持续低热,斑疹鲜红,脱发,口干咽痛,盗汗,五心烦热。腰膝酸软,关节肌肉隐痛,心悸,舌红苔少,脉细数。
治疗以滋阴清热为主,用知柏地黄汤加减。
③瘀热闭阻:双手指瘀点累累,变白变紫,口疮,下肢红斑甚者溃烂,低热缠绵。烦躁易怒,关节肌肉疼痛,脱发,月经不调。舌黯红有瘀斑瘀点,脉细弦。
治疗以清热化瘀为主,用血府逐瘀汤加减。
④风湿热痹:双手指漫肿,四肢关节疼痛,或伴肿胀,或痛无定处,周身皮疹时现,肌肉酸痛。发热,恶风,关节重浊僵硬。舌红苔黄,脉滑数或细数。
治疗以清热通络、祛风除湿为主,用白虎加桂枝汤加减。
⑤脾肾阳虚:面部四肢浮肿,畏寒肢冷,神疲乏力,腰膝酸软。面色无华,腹胀满,纳少,便澹泄泻,尿少。舌淡胖苔白,脉沉细。
治疗以温补脾肾为主,用真武汤合附子理中汤。
⑥肝肾阴虚:腰膝酸软,脱发,眩晕耳鸣,或有低热。乏力,口燥咽干,视物模糊,月经不调或闭经。舌质红,苔少或有剥脱,脉细。
治疗以滋补肝肾为主,用杞菊地黄汤加减。
⑦气血两虚:面色苍白,神疲乏力,汗出,心悸气短。眩晕耳鸣,月经量少色淡,或闭经。舌淡苔薄,脉细无力。
治疗以补益气血为主,用八珍汤加减。
当出现以下异常,一定要引起警惕——
01不明原因的发热
不同程度的发烧会交替出现,患者容易出现食欲下降、四肢无力等症状,甚至体重也会在短时间内下降。
02皮肤损害
身体可见各种各样皮疹,如面颊部形状似蝴蝶的皮疹,全身其他部位的红斑、丘疹、皮屑等。
多数无明显症状,但很难完全消退,皮损在日晒后可加重。还可表现为脱发,手指遇冷后发紫、发红或发白。
如果青中年女性,不到冬季就开始频繁出现冻疮,这时候也要警惕一下是否有其它表现,如低热、脱发、口腔溃疡等。
03多种脏器的受累
累及肾脏:表现为血尿、蛋白尿、水肿、肾功能异常,严重可导致肾衰;
累及肺部:可出现狼疮性肺炎、肺动脉高压等;
累及消化系统:表现为恶心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;
累及血液系统:会出现血红蛋白、白细胞、血小板减低;
累及神经系统:可导致狼疮性脑病,出现头疼、癫痫、多动症等症状;
女性容易出现流产的情况等。
04关节、肌肉疼痛、肿胀
经常会出现多个关节疼痛、肿胀、晨僵,多数为中、小关节,关节病变是对称性的,但通常不会引起关节滑膜破坏和骨质破坏,因此一般不会引起关节畸形。
还可能会出现肌肉疼痛和肌肉无力。
患者,女,39岁。
刻诊:颜面部对称性蝶形红斑,色红紫,上覆黏着鳞屑,皮损中心伴有萎缩,下肢浮肿,肌肉乏力,关节疼痛,足跟麻木,有畏光感,伴畏寒肢冷,饮食欠佳,大便略溏日一行,舌质淡红,薄白,脉沉滑。
中医诊断:鸦咯疮。
西医诊断:系统性红斑狼疮。
中医辨证:脾阳不足,寒湿化毒,阻塞经络,内攻脏腑,外侵肌肤。
治则:温经散寒,养血通脉。
方药:茯苓30g、白术20g、制附子15g(先煎)、白芍15g、猪苓20g、当归12g、桂枝15g、川牛膝15g、细辛5g(先煎)、通草158、炙甘草10g(先煎)、生姜12片,大枣12枚。14剂,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饭后30分钟温服。
二诊:患者颜面部红斑色淡,手足变温,麻木感消失但左上腹及后背部伴皮肉疼痛感,偶有气短乏力,颜面浮肿。继服前方加羌活10g、独活15g、葛根20g、川芎10g、麻黄6g、黄芪40g。服14 剂。
三诊:皮损继续好转,诸痛消失,精神好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