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个月那几天,总是让人忐忑不安?尤其是月经老是推迟,更是让许多女性朋友焦虑不已,是不是身体出了什么问题?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催经?

月经推迟多久算正常?

从临床标准来看,女性正常月经周期为 21-35 天,平均约 28 天。若推迟7天内,且周期稳定属正常。

若连续3个月以上推迟超7天:无论是否有不适,连续3个周期推迟超过3天,属于“月经后期”,多与“寒凝血瘀、气血不足”相关,可能导致子宫内膜薄、卵子质量下降,需尽早调理。

月经老是推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?

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妇科医生万倩雯表示,中医认为 “月经以血为本,以气为用”,月经推迟的核心病机在于 “血海充盈不足” 或 “气血运行不畅”,常见原因主要有3 种。

寒凝血瘀:这是最常见的诱因之一。不少女性偏爱生冷食物,如冰奶茶、冰淇淋,或经期不注意保暖,让寒气侵入体内。中医认为 “寒主收引”,寒气会导致气血凝滞,子宫血脉不通,经血无法按时排出,进而出现月经推迟、经量少、颜色暗紫,甚至伴有痛经、血块等症状。

气血亏虚:女性若长期节食减肥、过度劳累,或产后失血过多,容易导致气血不足。气血是滋养子宫、维系月经的关键,气血亏虚会使 “血海” 无法按时充盈,从而引发月经推迟,还常伴随月经量少、颜色淡、头晕乏力、面色苍白等表现。

肝肾不足:肾为 “先天之本”,主藏精,精能生血;肝主藏血,调节月经。长期熬夜、精神压力大,或年龄增长,会耗伤肝肾之精,导致肝肾不足,血海充盈无源,进而出现月经推迟、经量减少,甚至伴随腰膝酸软、失眠多梦等症状。

月经推迟中医怎么调理?

针对“寒凝血瘀、气血不足”引发的月经推迟,万倩雯医生常以经典名方“温经汤为基础,结合患者体质辨证加减,临床效果显著。

温经汤由吴茱萸、麦冬、当归、芍药、川芎、人参、桂枝、阿胶、牡丹皮、生姜、甘草、半夏组成。

方中吴茱萸、桂枝温经散寒,通利血脉,解决 “寒凝血瘀” 的核心问题;当归、芍药、川芎、阿胶补血养血,滋养血海,改善气血亏虚;牡丹皮活血祛瘀,防止瘀血阻滞;人参、甘草补气健脾,助力气血生成;生姜、半夏温中和胃,兼顾脾胃运化;麦冬滋阴润燥,平衡方中温燥之性。全方 “温、补、通、养” 兼顾,既能驱散寒气、疏通血脉,又能补充气血、养护脏腑,从根源调节月经周期。

加减妙用:比如瘀血较重者,会加桃仁、红花增强活血之力;气血亏虚明显者,加黄芪、熟地补充气血;肝肾不足者,搭配女贞子、枸杞子滋养肝肾。

医案

患者:李女士,28岁。

主诉:月经推迟2年余,周期40-50天一行。月经自2年前开始推迟,量越来越少,色暗伴有小血块。小腹总是感觉冰凉,经期冷痛难忍,必须用热水袋敷着才能缓解。平时特别怕冷,手脚一年四季都是冰凉的,但奇怪的是又偶尔会觉得口干。面色无华,精神疲倦。曾服用过大量红枣、桂圆等补血之品,效果不佳,反而有时会上火。

初诊:舌质淡嫩,舌尖有轻微瘀点,苔薄白。切其脉,脉沉细涩。

辨证:冲任虚寒,瘀血阻滞,兼有津液不足。

治法:温经散寒,养血祛瘀,佐以滋阴。

开方:温经汤加减。

方药:吴茱萸6g,当归15g,川芎10g,白芍15g,党参15g,桂枝10g,阿胶10g(烊化),牡丹皮10g,生姜3片,炙甘草6g,麦冬12g。共7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
二诊:患者服药后反馈小腹冰凉感明显减轻,身体感觉温暖舒适。微调药方,嘱其继续调理。

结果:次月月经周期缩短至35天,经量有所增加,血块减少,腹痛减轻。连续调理三个月经周期后,月经周期稳定在30-32天,痛经基本消失,面色变得红润有光泽。随访半年,周期一直保持稳定。
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