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生孩子还痛的是乳腺炎症!乳房胀痛得像石头一样,一碰就钻心地疼,甚至发着低热,这要怎么办?
乳腺炎是怎么引起的?
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妇科医生万倩雯指出,乳腺炎虽常发于哺乳期,但非哺乳期女性也可能中招,核心原因多与“乳络不通、热毒积聚”有关,临床常见这3类诱因。
1. 乳汁淤积:哺乳期最主要的“导火索”
“哺乳期乳腺炎患者里,80% 都有乳汁淤积的问题。” 万医师解释,喂奶间隔太久、宝宝没把奶吸空、奶流太急宝宝含乳姿势不对,或是妈妈因出差、加班暂时停喂,乳汁都会堵在乳腺管里,像 “死水” 一样滋生热毒,引发红肿疼痛。这类妈妈常说 “乳房里有硬块,按下去又胀又痛”,严重时硬块会越来越大,甚至摸起来发烫。
2. 肝气郁结:情绪差也会“堵奶发炎”
很多妈妈产后激素变化大,加上带娃累、怕喂奶不够、跟家人有分歧,容易生闷气、焦虑;非哺乳期女性若长期工作压力大、熬夜加班,也会肝气不舒。中医认为 “肝主疏泄”,肝气郁结会让气血、乳汁运行不畅,堵在乳房里变成 “瘀毒”,进而诱发乳腺炎 —— 这类患者除了乳房痛,还常伴有烦躁、叹气、睡眠差,甚至月经不调。
3. 外邪侵袭:细菌“趁虚而入”加重炎症
喂奶后没及时擦干净乳头,或乳头有裂口(宝宝咬破、干燥开裂),细菌就会顺着裂口钻进乳腺管;夏天穿不透气的内衣、出汗多闷着乳房,也会让细菌繁殖。万医师提醒,外邪侵袭往往是 “雪上加霜”—— 原本已有乳汁淤积,再加上细菌感染,炎症会发展更快,可能 1-2 天就从 “胀痛” 变成 “高热”。
乳腺炎的典型症状是什么?
1. 郁滞期(初期):乳房局部肿胀疼痛,可触摸到界限不清的硬块,表面皮肤微红或不红,排乳不畅。可伴有轻度发热、畏寒。此期是治疗的最佳时机。
2. 化热期(成脓期):肿块增大,疼痛加剧,呈搏动性跳痛,皮肤红肿灼热。持续高热不退,口渴喜饮,烦躁不安。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升高。
3. 溃脓期(脓肿期):肿块中央逐渐变软,按之有波动感,表明已经化脓。脓肿可能自行破溃,也可能需要手术切开排脓。
乳腺炎症的中药治疗方法
万倩雯医师表示,临床遇到的乳腺炎,80%属于瘀热互结型(既有乳汁淤积,又有热毒),这类情况用瓜蒌牛蒡汤调理,能快速通乳、清热、散结,很多哺乳期妈妈 3-5 天就能退热、消硬块。瓜蒌牛蒡汤是中医调理乳腺疾病的经典方,尤其适合乳腺炎初期和进展期。
瓜蒌牛蒡汤由全瓜蒌、牛蒡子、天花粉、黄芩、栀子、柴胡、青皮、陈皮、连翘、皂角刺、金银花、甘草组成。
方中全瓜蒌清热化痰、宽胸散结;牛蒡子疏散风热、解毒消肿;柴胡、青皮疏肝理气;金银花、连翘、黄芩、栀子清热解毒;皂角刺通行经络、透脓溃坚。甘草能调和诸药。
全方共奏疏肝清胃、通乳散结之功效,能有效疏通阻塞的乳络,清除体内的热毒,从根本上解决乳腺炎的问题。
加减妙用:若乳汁淤积严重、硬块大,加王不留行、通草,增强通乳效果;若发热超过 38.5℃,加黄芩、栀子,帮着快速退热;若乳头有裂口、疼痛明显,加蒲公英、白芷,清热解毒、修复黏膜;若妈妈产后气血虚,加党参、黄芪,补气血的同时不影响清热。
医案
患者:李女士,29岁。
主诉:产后2个月,纯母乳喂养。前几天因为宝宝感冒吐奶,喂奶间隔从 3 小时延长到 5 小时,之后左侧乳房开始胀痛,摸起来有鸡蛋大的硬块;第二天硬块变大,体温升到 38.7℃,喂奶时痛得流泪,怕吃药影响宝宝,先去通乳店通乳,效果不好,反而更痛。
初诊:左侧乳房红肿、发烫,硬块在乳晕外侧,按压痛明显,舌诊舌红苔黄,脉诊弦数。
诊断:瘀热互结型哺乳期乳腺炎,处于进展期。
治以:通乳清热。
开方:瓜蒌牛蒡汤加减。瓜蒌 15g、牛蒡子 12g、金银花 15g、连翘 12g、当归 10g、赤芍 10g、柴胡 8g、王不留行 10g、通草 6g、甘草 5g,每日 1 剂,水煎后分早晚温服(服药后间隔 2 小时再喂奶,减少药物对宝宝的影响);
医嘱:每 2 小时用吸奶器或让宝宝吸空左侧乳房(宝宝吸奶时先喂痛的一侧,更易排空),用温毛巾(40℃左右)热敷乳房 10 分钟后按摩硬块(从乳房外侧向乳头方向轻推),穿宽松无钢圈内衣,饮食忌辛辣、油腻(别喝浓汤催奶,避免加重淤积)。
调理效果:
服药2天:李女士反馈体温降到 37.5℃,乳房胀痛减轻,硬块变小(从鸡蛋大缩成鸽子蛋大),喂奶时没那么痛了;
服药3天:体温恢复正常,硬块基本摸不到,乳房只有轻微胀感,喂奶顺畅;
继续服药2天巩固:乳房完全不胀不痛。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