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生活中,有不少人深受关节疼痛困扰,尤其是中老年人和长期保持不良姿势的人群,轻则活动不便,重则影响日常生活。南昌贡方堂国医馆陈顺涛主任医师指出,关节痛多与外邪侵袭、气血不畅、肝肾亏虚等因素相关,通过整体调理可从根源改善症状。
关节疼痛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?
风寒湿邪入侵:空调冷风、雨季潮湿最易导致经络堵塞,“不通则痛”。
肝肾亏虚:中医认为“肝主筋,肾主骨”,肝肾不足会让关节失去滋养。
气血瘀滞:久坐不动或外伤后,气血运行不畅,形成“瘀血型疼痛”。
痰湿阻络:肥胖、高尿酸人群易生痰湿,堆积关节引发红肿热痛。
劳损过度:长期姿势不良、运动过量导致肌肉韧带慢性损伤。
中医如何治疗?
中医治疗遵循 “清热祛湿,疏风通络” 的基本原则,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。
1. 内治法(中药汤剂)
中医师通过“望闻问切”四诊合参,辨证论治后开具个性化方药。常见证型及经典方剂如下:
经典方剂一:白虎加桂枝汤
适用:关节红肿热痛非常明显,伴发热、口渴、汗出、烦闷不安。此为热邪极盛之象。
组成:生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、桂枝。方中生石膏、知母清热除烦,桂枝疏风通络。
经典方剂二:宣痹汤
适用:关节肿胀疼痛明显,感觉沉重,发热不甚。此为湿重于热之证。
组成:防己、杏仁、滑石、连翘、山栀、薏苡仁、半夏、蚕沙、赤小豆皮。功在清热利湿,通络止痛。
经典方剂三:四妙丸
适用:下肢关节(如膝关节、踝关节、脚趾)红肿热痛,尤其适用于痛风发作期。
组成:苍术、黄柏、牛膝、薏苡仁。黄柏清热,苍术燥湿,薏苡仁利湿,牛膝引药下行并活血。
其他常用方:二妙丸、桂枝芍药知母汤等也常根据证型选用。
注意:以上方剂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,切勿自行抓药。
2. 外治法
针灸:选取关节周围的穴位(如阿是穴)及循经取穴(如足三里、阳陵泉、曲池等),可有效疏通经络、清热消肿、止痛。
中药外敷/熏洗:使用清热解毒、活血化瘀的中药(如大黄、黄柏、栀子、红花、伸筋草等)打粉调敷或煎汤熏洗患处,可直接作用于局部,起效迅速且副作用小。
拔罐/刺络放血:对于局部红热肿痛严重者,可采用刺络拔罐,放出少量瘀血,以泻热解毒、化瘀通络,能快速缓解症状。
三、 日常注意事项与调理(治未病与防复发)
饮食调理:
忌口:严格忌口辛辣、油腻、煎炸食物;戒酒,特别是啤酒;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(如动物内脏、海鲜、浓肉汤);少喝含糖饮料。
宜食:饮食清淡,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,如薏米、赤小豆、冬瓜、绿豆、芹菜、西瓜等。可常饮薏米水、冬瓜汤。
生活起居:
防潮防寒:避免居住环境潮湿,阴雨天注意关节保暖,但急性红肿期切忌热敷(会加重炎症),可用凉毛巾冷敷以减轻灼热感。
适度活动:急性期应让关节充分休息。缓解期应进行适度的、非负重的关节功能锻炼,如游泳、太极拳、散步,以保持关节灵活,防止肌肉萎缩。切忌剧烈运动。
简单药膳推荐:
薏仁冬瓜汤:薏苡仁50克,冬瓜(带皮)250克,一同煮汤。功效:清热利湿消肿。
土茯苓粥:土茯苓30克(先用纱布包好),粳米100克,煮粥。功效:解毒除湿,通利关节。
医案
患者:徐女士,48岁。
主诉:双膝关节冷痛、僵硬多年,上下楼梯困难,阴雨天加重。
初诊:风寒湿痹,兼肝肾不足。
治疗方案:
内服方:桂枝芍药知母汤+土茯苓、薏苡仁(强化利湿)
外治法:配合膝关节周围针灸、艾灸及中药热敷。
结果:2周后日常行走较前轻松,下蹲幅度增大,治疗2个月后,疼痛显著减轻,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,上下楼轻松。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