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,许多人都有脱发的困扰。入秋后,不少人发现梳子上掉落的头发越来越多。脱发后还有机会长出来吗?中医怎么防治脱发掉发?
秋季掉发比平时更多,是正常生理现象。这是因为秋季气温降低后,头皮血管收缩,头发的营养供应减少,所以每天的脱发量会增加。
其次,毛囊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年周期性,到了秋季,大量的头发处于休止期,使毛发脱落增多。但掉多少不正常呢?
正常情况下,每天会有50~100根头发脱落。所以,不必因为日常掉发过度担心。
中医认为,秋季脱发可以分为这四个证型:
1.肺燥津伤型:头发干枯、脆弱、易断,无光泽。头皮干燥、紧绷、甚至起非油腻性头屑。常伴口干咽燥、鼻干、皮肤干燥、轻微干咳。
2.气血两虚型:脱发均匀,发质细软稀疏,颜色偏黄。头发长得很慢。常伴面色苍白或萎黄、乏力、精神不振、食欲差、易头晕、心悸、女性月经量少色淡。
3.湿热脾虚型:头发油腻、粘腻,一天不洗就贴头皮,可能伴有头痒。脱发常伴头皮油脂多,甚至可见毛囊炎。常伴身体困重、四肢乏力、口中粘腻、大便溏粘不爽、腹胀。
4.肾精亏虚型:脱发范围较大,发际线后移或头顶稀疏多见。头发枯槁、无光泽、易白。肾阳虚者常伴腰膝酸软、头晕耳鸣、健忘、失眠多梦、畏寒肢冷,肾阴虚者常有五心烦热、盗汗。
南昌贡方堂中医科专家陈顺涛表示,对于现在的年轻人,最容易导致脱发的生活习惯有以下几种:
黑白颠倒,生活节律紊乱,昼夜节律紊乱,这些都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,出现脱发增加。
压力大,过多的压力焦虑也会导致脱发。
睡眠太少,尤其特别忙的人,容易报复性熬夜,每天睡眠时间严重不足,导致脱发。
不科学的减肥。
秋季防脱,“内”“外”兼修
(一)内调
吃对、喝对,给头发“补底气”
食疗养发:3类食材“润燥补肾”
润燥养肺类:将银耳泡发后与百合、雪梨块同煮,加少许冰糖,每周喝2-3次,能滋阴润燥,为头发补充津液。
补肾填精类:将黑芝麻、核桃、黑豆打成粉,每次取30克用开水冲调,加少许蜂蜜,每天早餐时喝1碗,提升发质润泽度。
益气养血类:将乌鸡切块焯水后,与当归5克、红枣5颗、山药100克同炖1小时,每周1次,能补气血、养毛囊。
(二)外养
梳对、洗对,给头皮“护元气”
头皮是头发的“土壤”,应避免过度清洁或刺激毛囊。
巧梳头促循环
用牛角梳或木梳从前额发际线开始,向后梳至风池穴,再从两侧耳际梳向头顶,每次梳3-5分钟,早晚各1次,力度以头皮有轻微酸胀感为宜;梳头时可重点按压“百会穴”,每次按压10秒,重复5次,能益气升阳、滋养头发。
柔洗发护头皮
洗头频率以每周2-3次为宜,水温37-40℃,以指腹揉搓1-2分钟,切勿大力抓挠;吹发时调至中温档,距离头皮20-30厘米,待半干后自然晾干;可取侧柏叶、桑叶、苦丁茶加水煎煮后,放凉至适宜温度后涂抹头皮,轻轻按摩5分钟,再用清水冲洗干净,每周用1-2次,能减少脱发、缓解头皮干燥。
患者,男,32岁。
主诉:脱发5年。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发逐渐稀少,无痛无痒,严重时手抚即落。曾到外院就诊治疗,症状未见明显缓解。
症见:头顶及前部头发稀疏、纤细,头发分布散在,伴轻度油腻,痞闷纳呆,大便溏,舌淡,苔厚腻,脉弦滑。
中医诊断:脱发。
辨证:脾肾不足证。
治法:补肾健脾祛湿。
处方:白扁豆、知母、枇杷叶、女贞子、菟丝子、醋鳖甲、麸炒枳实等。
二诊:头发无明显油腻,自述抚头发无脱落,脱发明显减少,有毳毛出现,便溏,余无不适,舌淡,苔腻,脉滑。
处方:白扁豆、知母、麸炒枳实、桑枝、赤芍、甘草、桔梗等。
后脱发基本停止,头发变粗色黑,变浓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