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如今,有不少女性,一到经期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头痛,严重时连日常工作都受影响
。南昌贡方堂国医馆陈顺涛主任医师指出,经期偏头痛是困扰众多女性的常见问题,通常
在月经来潮前数日、行经期间或结束后发生,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头部的搏动性疼痛,常伴
有恶心、呕吐、畏光、乏力等症状。
为何会经期头痛?
经期偏头痛多因气血在经期的特殊变化引发,常见证型有三种:
肝血不足型:月经来潮时气血下注胞宫,肝血相对亏虚,头目失养,表现为头痛隐隐、面
色苍白、月经量少色淡。
肝火上亢型:情绪焦虑、压力大导致肝郁化火,经期气血上逆,引发头痛剧烈、面红口苦、
月经提前量多。
瘀血阻滞型:经期受寒或久坐不动,气血运行不畅,瘀血停滞,表现为头痛如刺、经血色
暗有血块、腹痛拒按。
中医如何调理?
中医治疗经期头痛绝非“头痛医头”,而是强调平时调治(治本) 与经期止痛(治标) 相
结合,根据不同证型,灵活施治。
1. 内服中药
肝血亏虚型
治法:养血柔肝,和络止痛。
经典方:加味四物汤(《医宗金鉴》)。本方由四物汤(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为基础
,加入柴胡、蔓荆子、菊花等疏风清利头目之药。四物汤是补血调经第一方,能充盈血海,
血足则头窍得养。
肝火亢盛型
治法:清肝泻火,降逆止痛。
经典方:丹栀逍遥散(《内科摘要》)加减。本方在逍遥散(疏肝健脾)基础上加丹皮、栀
子清泻肝火。常加入夏枯草、菊花、钩藤等增强清肝潜阳之力。
瘀血阻络型
治法:活血化瘀,通络止痛。
经典方:通窍活血汤(《医林改错》)。方中赤芍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活血化瘀,麝香(常
用白芷、葱白代替)、老葱通阳开窍,直达头面,善治头面血瘀诸症。
肝肾阴虚型
治法:滋水涵木,平肝潜阳。
经典方:杞菊地黄丸(《医级》)合天麻钩藤饮(《杂病证治新义》)加减。前方滋补肝肾
之阴,后方平肝熄风,两方合用,共奏滋阴潜阳之功。
2. 针灸疗法
针灸能迅速疏通经络气血,止痛效果立竿见影,是经期急性发作时的优选。
常用穴位:太冲(肝经原穴,泻肝火)、合谷(面口合谷收,镇静止痛)、风池(疏通头部
经络)、太阳、率谷(局部取穴)、三阴交(健脾、调肝、补肾,调治根本)。
操作:虚证用补法,可加灸法(如百会穴);实证用泻法。
3. 外治法与生活调养
穴位按摩:日常自行按压上述穴位,每穴3-5分钟,有预防和缓解之效。
中药熏蒸/热敷:用活血通络的中药(如艾叶、川芎、白芷)煎汤熏蒸头部或热敷颈部,能改
善血液循环。
情志调摄: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精神紧张,是防止肝气郁结的关键。
饮食有节:经期前后忌食生冷寒凉、辛辣刺激及巧克力、奶酪等易诱发头痛的食物。适量食用
枸杞、红枣、黑芝麻等养血之品。
医案
患者:万女士,34岁。
主诉:每逢经前2日至经期第1天,右侧头部搏动性剧痛,持续3年。伴有心烦易怒、口苦、两
胁胀痛、大便干结。
查体:舌质红,苔薄黄,脉弦数。
辨证:肝郁化火,火随血逆,上扰清窍。
治法:清肝泻火,凉血止痛。
方药:丹栀逍遥散加减。
丹皮15g,栀子10g,柴胡12g,当归10g,白芍15g,茯苓15g,白术10g,夏枯草15g,菊
花10g,钩藤18g(后下),川芎9g,甘草6g。
服法:于经前一周开始服用,每日一剂,连服10剂。经至痛止后停服。
反馈:服药后当月经期头痛明显减轻,持续时间缩短。连续调治三个月经周期,头痛基本未再
发作,情绪转佳。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
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