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个月总有几天,肚子像被“电钻攻击”,腰酸到直不起身,甚至恶心头晕……别硬扛!女孩子痛经是身体在“求救”哦!
为什么会痛经?
原发性痛经(青春期常见):
前列腺素过多:子宫疯狂收缩,痛到怀疑人生!
内分泌不稳定:压力大、熬夜、情绪波动,痛经更嚣张!
继发性痛经(疾病导致):
如子宫内膜异位症、子宫腺肌病,需及时就医排查!
南昌贡方堂中医妇科专家陈顺涛表示,中医讲:不通则痛,不荣则痛。
痛经的根源,要么是气血运行不畅,要么是气血不足、濡养失常。换句话说:要么“堵”,要么“虚”。
痛经临床辨证尤以寒凝血瘀者较为多见,属于实证,治疗应以调理气血、通经止痛为主,实则行而通之,寒者温而通之,虚则补而通之,通则不痛。
此外,痛经治疗无论是口服药物还是外治方法(除针刺、穴位注射外),均应尽量选择在经前10天进行,且应按月经周期连续治疗3个月,以防复发。平时还应特别注意腹部和下肢的保暖,避免经期受寒。
温经止痛方
处方:当归20g,肉桂3g,白芍10g;细辛3g,吴茱萸3g,延胡索10g,艾叶9g,香附10g,干姜6g,炙甘草9g,淡附片6g,生姜6g,益母草30g,红花10g。
按语:本方温经散寒,通络止痛。方中肉桂、细辛、吴茱萸、延胡索、艾叶、干姜业淡附片、生姜温经散寒止痛;当归、香附、益母草、红花活血止痛;白芍、炙甘草缓急止痛。主治由于平时或经期受寒,或反复流产,失于调养等原因,造成寒邪凝滞气血,导致经前数日及经期小腹冷痛,甚而绞痛、刺痛,按之痛甚,喜热熨而疼痛稍有缓解,甚则冷汗,四肢冰凉,月经后期,量少涩滞不畅,色黯褐或如黑豆汁,有血块,舌黯紫、有瘀点瘀斑,苔白润或滑腻,脉沉弦或沉紧,属于寒凝血瘀者。临证以经期小腹冷痛喜热熨、四肢冰凉、月经量少涩滞不畅为辨证要点。
本方宜于月经前10天开始服用,每日1剂,至月经来潮疼痛缓解,需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以上。或可于月经前10天开始服用暖宫调经膏,至月经来潮疼痛缓解,需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以上。
李某,女,45岁。
初诊:一年前因做人工流产而患痛经。每值经汛,小腹剧痛、发凉,虽服止痛药片而不效。经期后延,量少色黯,夹有瘀块。本次月经昨日来潮;伴见口干唇燥,头晕,腰酸腿软,抬举无力,舌质暗,脉沉。
证属冲任虚寒,瘀血停滞。治宜温经散寒,祛瘀养血。
处方:温经汤
吴茱萸8g,桂枝10g,生姜10g,当归12g,白芍12g,川芎12g,党参10g,炙甘草10g,牡丹皮10g,阿胶10g,半夏15g,麦冬30g。
服5剂,小腹冷痛大减。原方续服5剂,至下次月经,未发小腹疼痛。从此月经按期而至,俱无不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