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觉胸口像被巨石压住呼吸困难,喉咙里还冒出哨笛似的哮鸣音;或是深夜睡得正香,一阵剧烈咳嗽把人拽醒,只能坐起身、张着嘴才能勉强喘气……这是无数哮喘患者发作时的真实经历。哮喘发作来得急、缠得紧这要怎么办?

哮喘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?

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科专家陈顺涛主任指出,在中医理论中,哮喘属“哮病”范畴,核心问题藏在肺、脾、肾三脏。

肺虚卫弱,外邪易侵:肺主皮毛,若平时肺气虚弱,皮肤黏膜的防御能力变差,花粉、冷空气、尘螨等 “外邪” 就会轻易钻进气道,刺激气管痉挛,引发哮喘;

痰湿阻肺,气道堵塞:脾主运化,若脾胃虚弱,水湿代谢不畅,就会生成 “痰湿”。这些痰湿积聚在肺部,像 “堵路的泥巴” 一样阻塞气道,一遇诱因就会引发喘息、痰多;

寒饮伏肺,反复难愈:长期吃生冷食物、受凉,会让 “寒饮” 潜伏在肺中。就像肺里藏了 “寒气”,夜里或遇冷时,寒饮发作,哮喘也会跟着加重,这也是很多人 “夜间哮喘更重” 的关键原因。

哮喘发作的症状有哪些?

1. 发作期:喘息、胸闷、咳嗽 “三联征”

喘息急促:发作时会突然感觉呼吸费力,喉咙里像有 “哨笛声”(哮鸣音),甚至需要张嘴呼吸、耸肩抬头才能勉强换气;

胸闷压迫感:胸部像被 “大石头压住”,憋胀难受,尤其在活动后或接触过敏原后会加重;

阵发性咳嗽:多为干咳,或咳少量清稀痰,夜里、清晨或遇冷时咳嗽更频繁,严重时会咳到呕吐、失眠。

2. 缓解期:看似无症状,实则有 “信号”

即使哮喘没发作,也可能有隐藏信号:比如平时容易感冒、一遇风就打喷嚏,或运动后气短、体力比同龄人差,这些其实是肺功能较弱的表现,也是哮喘的 “前期预警”。

哮喘病中医怎么治疗?

“很多哮喘患者反复治不好,是没找对证型。”陈顺涛主任表示,中医治哮喘讲究辨证施治,其中“寒饮伏肺型”哮喘在临床中十分常见——这类患者多在遇冷、接触花粉后发作,伴咳清稀痰、怕冷、夜间加重,而东汉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中的“射干麻黄汤”,正是调理这类哮喘的经典古方。

射干麻黄汤由射干、麻黄、细辛、紫菀、款冬花、半夏、五味子、生姜、大枣九味药物组成,具有温肺化饮、止咳平喘的功效。

方中射干能利咽化痰、疏通气道,像 “清道夫” 一样打通被痰湿堵塞的气道,缓解喘息;

麻黄、细辛是 “温肺主力”,能驱散肺中潜伏的寒饮,解决怕冷、清痰、夜间加重的问题;

半夏、生姜燥湿化痰,减少肺中多余湿气,避免痰湿反复堵气道;

紫菀、款冬花润肺止咳,保护气道黏膜,减少咳嗽频率;

五味子收敛肺气,防止肺气耗散,大枣调和药性,让全方温而不燥,既能祛寒饮,又不损伤肺脏。

这个方子既能祛除外邪,又能消除内伏痰饮,同时还能保护人体正气,标本兼治,正是它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。

加减妙用:若肺气虚者,加人参、黄芪,以补益肺气,使肺气职司升降;若饮邪明显者,加桂枝、百部,以温阳化饮;若胸满者,加陈皮、厚朴,以行气宽胸化痰;若气喘明显者,加苏子、葶苈子,以降泻肺气止咳等。

医案

患者:张先生,45岁。

主诉:哮喘反复发作6年,每到花粉季、冬季受凉后必发作。发作时胸闷喘息、喉咙有哮鸣音,咳少量清稀痰,夜里常因憋气醒来,只能靠坐着呼吸缓解。之前长期用西药喷剂应急,但停药后仍会反复,严重影响工作和睡眠。

初诊:舌苔白滑、脉弦紧,平时特别怕冷,手脚冰凉。

辨证:寒饮伏肺型哮喘。

开方:射干麻黄汤为基础方加减,根据张先生的体质稍作调整(因他肺气偏虚,加少量黄芪补气固卫)。

医嘱:花粉季外出戴口罩,避免吃冰饮、凉菜,睡前用温水泡脚驱寒。

结果:张先生按方服药1个月后,反馈哮喘未再急性发作,夜里也能平躺睡整觉;继续调理1个月,哮喘未再频繁发作,体力也明显好转,手脚冰凉的情况也改善了。
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