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内裤总沾着发黄的白带,还带着一股腥臭味,坐久了都怕别人闻到?明明每天都清洁,白带还是又黄又臭,经期前后还加重,这要怎么办?

白带发黄有腥臭味是什么原因?

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妇科医生万倩雯指出,白带异常属“带下病”范畴,从中医理论看,白带发黄腥臭主要与“湿”和“热”两大病邪相结合有关,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种常见证型:

1. 肝经湿热下注(最为常见)

病因:长期情绪压力导致肝气郁结,郁久化热;加之喜好辛辣油腻饮食,损伤脾胃,运化失常而生湿。湿热互结,循着肝经(绕阴器)下注到胞宫、阴道,从而引发带下病。

特点:白带量多、色黄或黄绿、质地粘稠、气味腥臭,多伴有外阴瘙痒、灼热感,以及口苦、心烦易怒、舌苔黄腻等全身症状。

2. 湿毒蕴结

病因:此证比湿热更为严重,相当于感染了“毒邪”(类似现代医学的急性感染炎症)。湿热之邪长期积聚,化火成毒,严重损伤任、带二脉。

特点:白带量多,颜色像脓一样黄绿、甚至夹杂血丝,气味臭秽难闻,往往伴有小腹疼痛、小便灼热短赤等症状。

万医师强调:“无论是哪种证型,其核心病机都离不开‘湿热下注’。治疗上绝不能单纯止带,而是要针对病根,清热、利湿、解毒三者兼顾,才能取得长远效果。”

白带发黄有腥臭味中医怎么治疗?

“很多女性调理白带异常,总想着用洗液‘治标’,却没从根源祛湿热。”万倩雯医生表示,中医调理带下病讲究 “辨证施治”,其中“湿热下注型”白带异常(白带发黄、有腥臭味、外阴瘙痒、小便黄)在临床中最为常见,而她常用的止带方”,正是针对这类证型的经典方剂,能从根源清热利湿、止带止痒。

止带方由黄柏、芡实、车前子、泽泻、茵陈、赤芍、丹皮、栀子、牛膝、猪苓组成。

方中黄柏、栀子、茵陈是 “清热主力”,能强力清除体内湿热,尤其针对下焦湿热,缓解白带发黄、腥臭味;

车前子、泽泻、猪苓能利水渗湿,把体内的湿热通过小便排出体外,减少湿热对生殖部位的刺激;

芡实能健脾祛湿、固涩止带,在祛湿热的同时,防止白带过度流失,兼顾 “祛邪” 与 “扶正”;

赤芍、丹皮清热凉血,若白带异常伴随小腹隐痛、炎症明显,能帮助减轻局部炎症反应;

牛膝能引药下行,让药效更精准地作用于下焦生殖部位,增强调理效果。

适用人群:尤其适合湿热下注型白带异常患者,比如白带发黄 / 黄绿色、有腥臭味、外阴瘙痒、小便黄、口苦的女性,用此方调理能从根源祛湿热,改善白带状态。

医案

患者:刘女士,35岁。

主诉:白带发黄有腥臭味2年,平时白带量多、质地稠,坐久了会感觉外阴潮湿、瘙痒,尤其吃辣或熬夜后症状更严重。之前用过多次阴道洗液和外用栓剂,用药时症状缓解,停药后很快复发,还出现了轻微小腹坠胀。

初诊:舌苔黄腻、脉滑数。

辨证:湿热下注型带下病。长期辛辣饮食 + 熬夜,导致体内湿热积聚,下注下焦引发白带异常。

开方:止带方加减。根据刘女士的情况稍作调整(因她有小腹坠胀,加少量益母草活血通络)。

医嘱:停用刺激性洗液,饮食清淡(忌辛辣、甜腻食物),每天用温水清洁外阴,避免久坐,保证晚上 11 点前睡觉。

结果:服药1周后,反馈白带腥臭味明显减轻,外阴瘙痒缓解;服药2周后,白带颜色变浅,量也减少了,小腹坠胀感消失;继续调理1个月,白带恢复透明、无异味的正常状态。
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