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你是否有这种情况:脸红彤彤、干燥、紧绷、瘙痒、脱皮……每当秋季来临之时,我们总会遇到各种皮肤问题,这让人非常苦恼。
在秋冬季节,最常见的皮肤问题就是皮肤瘙痒症,尤其是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:
① 气候因素:秋冬季节的环境湿度下降,容易导致皮肤的干燥。
② 年龄因素:随着年龄的增长,皮肤中的皮脂缺乏和水分损失增加。
③ 疾病因素:其他严重的内科疾病,比如胆囊炎,也可能引发皮肤干痒问题。
敏感肌肤会有哪些表现?
面部潮红、红斑、毛细血管扩张、鳞屑、肿胀;
可伴有灼热、刺痛、瘙痒、紧绷等感觉;
且上述表现在冷热温度变化、饮酒、辛辣刺激饮食、情绪激动紧张时可诱发或加重。
南昌贡方堂中医皮肤科专家陈顺涛表示,在中医看来,皮肤过敏可不是简单的“皮肤问题”,而是我们身体的内在平衡出了问题。
皮肤过敏在中医上属“瘾疹”“湿疮”之类的,说白了,它的出现就2个关键原因:
一是你天生可能就容易过敏(中医叫禀赋不耐),二是外界的邪气或者体内的毛病把皮肤“折腾”坏了。
中医对付皮肤过敏,分内服、外治、饮食、生活习惯好几方面来调理:
1、内服对“证”,才有效
风热型:如果是一热就起红疹子,可以用“消风散”(当归、生地、防风、蝉蜕、知母、苦参、胡麻、荆芥、苍术、牛蒡子、石膏各6g,甘草、木通各3g)
里面有荆芥、防风这些“疏风散热”的药,可以给皮肤“灭火”。
风寒型:要是遇冷起风团,可以用“麻黄桂枝各半汤”(桂枝(去皮)5g,芍药、生姜(切)、甘草(炙)、麻黄(去节)3g,大枣四枚,杏仁5g。)
里面有麻黄、桂枝,就像给皮肤“穿件小棉袄”,把风寒赶跑。
胃肠湿热型:吃错东西过敏的人,可以用“防风通圣散”(防风15g、麻黄15g、荆芥15g、薄荷15g、连翘15g、桔梗30g、川芎15g、当归15g、炒白芍15g、白术15g、黑山栀15g、酒大黄15g、芒硝15g、石膏30g、黄芩30g、甘草60g,滑石90g)
里面有大黄、芒硝,帮你把肠道里的湿热“通”出去,皮肤自然就清净了。
血虚风燥型:皮肤干痒的人,可用“当归饮子”(防风9克,当归9克,首乌藤30克,苦参15克,白鲜皮30克,刺蒺藜30克)
里面有当归、首乌,就像给皮肤“灌点营养液”,让它不再干巴巴。
湿热蕴肤型:如果皮肤流水、糜烂,可以用“龙胆泻肝汤”(龙胆草6g 黄芩9g 栀子9g 泽泻12g 木通6g 当归3g 生地黄9g 柴胡6g 生甘草6g 车前子9g)
里面有龙胆草、黄芩,帮你将湿热从小便“排出去”。
2、外用药:直达患处
内服药的同时,也可以搭配外用药。
急性红肿、流水时:可以用苦参、黄柏、地肤子各一把(15~30克),煮水放凉后用纱布蘸着敷在患处,每天1~2次,能快速止痒、收敛渗出。
慢性皮肤干燥时:可以用当归、鸡血藤、丹参煮水外洗,给皮肤涂上“天然保湿霜”,缓解干燥和痒。
药膏选择:急性过敏没流水时,可以抹点“三黄洗剂”;慢性皮肤增厚时,抹点“青黛膏”,温和又有效。
患者,女,30余岁
初诊:以“颜面部散在红疹伴瘙痒数周”为主诉求诊,患者述其于数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部散在红疹,自觉瘙痒感明显,患者曾内服、外用不明抗过敏累药物及中医外治法效果一般,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。
刻诊见:颜面部红疹明显,自觉发痒,双上臂亦有上述症状,口唇发干,夜间睡眠质量差,多梦,小便偏黄。舌红,尖边稍红,苔黄腻,左关见弦细脉,重按无力,右关脉稍沉迟。
四诊合参辨为:少阳病
方药:仲师“柴胡汤”加减
治以:疏解少阳,镇潜虚阳
复诊:患者述其服用上方后自觉面部红疹较前变淡,瘙痒感减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