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 2 人中就有 1 人携带,被幽门螺杆菌盯上,“一人患病全家感染” 不是玩笑!
这种病菌能破坏胃黏膜,引起胃炎、胃溃疡甚至胃癌,更可怕的是它会传染,一起吃个饭、烫个火锅都可能传染 !
那么,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怎么办?一定会得胃癌吗?要不要查?要不要治?
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有哪些症状?
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的主要症状有反酸、烧心,以及胃痛、胃胀、顽固性口臭。部分人群感染后没有症状,也可能不会发病。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出现以下症状:
1. 口臭
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导致口腔疾病,如口腔溃疡、牙周炎等,这些疾病会使口腔产生异味,从而引起口臭。此外,幽门螺杆菌在口腔中也可能直接产生硫化氢等挥发性硫化物,导致口臭。
2. 腹痛
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导致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溃疡等消化道疾病,从而引发上腹部疼痛。疼痛通常在空腹时减轻,进食后加重,同时可能伴有嗳气、反酸等症状。
3. 乏力
感染幽门螺杆菌后,由于炎症的影响,可能导致人体能量消耗增加,出现乏力、疲倦等症状。另外,消化系统问题也可能影响营养吸收,导致贫血等状况,进一步加重乏力症状。
80%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有关
感染幽门螺杆菌会自己好吗?
基本上不会。
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中明确指出,幽门螺杆菌一经感染,如不采取主动干预措施,一般很难自愈。
幽门螺杆菌确实是I类致癌物。
近几年来,幽门螺旋杆菌(HP)这个词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。80%的胃癌都跟幽门螺杆菌有关,平时的一些常见病,比如消化不良的症状、消化性溃疡、慢性萎缩性胃炎也都跟细菌密切相关。
但是,这并不表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一定会得胃癌,胃癌的发生还受遗传、饮食等其他因素的影响。
如果在胃癌发病前就筛查发现幽门螺旋杆菌,治愈率可以达到90%以上。
幽门螺旋杆菌怎么治?
从中医来看,Hp往往就是“湿邪生虫”。
Hp感染背后一般有“湿邪”的参与。湿邪重浊、黏滞,容易阻滞脾胃,使脾失运化,胃失降浊,形成湿热环境,为细菌提供了温床。
当我们脾胃湿邪过重,湿邪重浊、黏滞,容易阻滞脾胃,使脾失运化,胃失降浊,形成湿热环境,为细菌提供了温床。
而湿阻中焦,阻碍气血运行,会让脾胃动力不足,湿热蕴蒸上泛,所以才会容易打嗝、恶心呕吐、吐酸水、胃胀、胃痛。
湿热化火,胃火上炎,嘴巴也是很黏腻的(有湿),口干口苦(有热),舌色偏红,舌苔黄腻。加重胃部负担,甚至导致更严重的疾病隐患。
南昌贡方堂中医科专家陈顺涛表示,临床上久病、年老体弱者多以健脾益气扶正为治法,机体正气充足则驱邪外出;湿热、郁热等邪毒驱除之后,转为益气扶正,防止再次感染幽门螺杆菌。
中医辨证论治
脾胃湿热证
幽门螺杆菌感染早期者多见薄黄、薄黄腻及黄腻苔,且多伴少津,主热证、实证,临床多为脾胃湿热证,常见上腹痞满或疼痛,口干或口苦,口干不欲饮水,食欲减退,恶心或呕吐,小便黄,舌红,苔黄厚腻。当清热化湿,理气和中,予连朴饮加减,药用厚朴15g、黄连10g、石菖蒲10~15g、法半夏10~15g、淡豆豉10g、栀子10g、芦根15g。
寒热错杂证
感染中期,邪正相搏,正气渐衰,出现寒热错杂证,常见上腹痞满或疼痛,遇冷加重,口干或口苦,食欲减退,恶心或呕吐,肠鸣,大便溏泄,舌淡,苔黄。当辛开苦降,和胃消痞,予半夏泻心汤。药用法半夏15g、黄芩10g、黄连10g、干姜10g、炙甘草10g、党参15g。
脾胃虚弱(寒)证
感染后期,湿热留恋,日久不去,必直接损伤脾胃阳气,出现脾胃虚弱(寒)证,常见上腹隐痛或痞满,喜温喜按,口吐清水,食欲减退,疲乏,手足不温,大便溏泄,舌淡边有齿痕,苔白。当健脾益气,和胃安中,予香砂六君子汤。药用木香10g(后下)、砂仁5g(后下)、陈皮10g、法半夏15g、党参15~20g、白术15g、茯苓15g、炙甘草10g。
不想病从口入,记好这5点
① 实施分餐制,并使用公筷、公勺。
② 饭前、便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洗手。
③ 定期更换牙刷,保持口腔清洁。
④ 给孩子准备专用的餐具,确保餐具的清洁和卫生,并杜绝咀嚼喂食、口对口亲吻。
⑤ 避免喝生水和吃生的食物,食物(尤其是水果蔬菜)要清洗干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