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季到来,很多人总感觉喉咙有痰,咳又咳不出,咽又咽不下,其实您感觉到的“痰”,并不完全是现代医学所指的呼吸道分泌物。南昌贡方堂国医馆陈顺涛主任医师指出,在中医里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症状,古人称之为“梅核气”,其核心病机往往 “责之于肝,关乎于肺、脾、肾” ,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。

为何总有痰咳不出咽不下?

肝气郁结,痰气互结(最常见原因——梅核气)

这种情况的“痰”更像是一种“气团”或“异物感”,真实痰量并不多。多由情绪不畅、压力大、爱生闷气导致。

脾虚生湿,湿聚成痰

这种是真正的“有痰”,但因痰质粘稠或因气虚无力咳出。

肺失宣降,痰浊滞留

多与感冒、过敏、吸烟或空气污染有关。

肾阴不足,虚火灼痰

常见于熬夜、体虚或年老人群,痰少而粘,口咽干燥。

中医如何治疗?

针灸疗法

常用穴位:廉泉、天突(直接作用于咽喉)、丰隆(“化痰第一要穴”)、列缺(通利咽喉)、太冲(疏肝解郁)、足三里(健脾祛湿)。

推拿与穴位按压

可以自行按压上述穴位,每穴按压1-2分钟,以感到酸胀为度,每日数次。

推擦胁肋:双手搓热,顺着肋骨方向来回推擦,有助于疏肝理气。

中药内服

根据上述不同的证型,选用疏肝理气、健脾化痰、宣肺降气或滋阴降火的方剂进行调理。这是治本之策。

今天陈医师给大家带来几款经典方剂:

针对肝郁痰结(梅核气)—— 半夏厚朴汤,来源:《金匮要略》

组成:半夏、厚朴、茯苓、生姜、紫苏叶。

功效:行气散结,降逆化痰。是治疗“妇人咽中如有炙脔”(喉咙像有块烤肉堵着)的经典方。现代常用于治疗癔球症、慢性咽炎等属气滞痰阻者。

针对脾虚痰湿—— 二陈汤,来源: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

组成:半夏、陈皮、茯苓、甘草。(因半夏、陈皮以陈久者为佳,故名“二陈”)

功效:燥湿化痰,理气和中。是治疗湿痰的基础方,许多化痰方剂都是由它演化而来。

针对痰热互结—— 温胆汤,来源: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

组成:半夏、竹茹、枳实、陈皮、茯苓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。

功效:理气化痰,清胆和胃。适用于痰湿郁久化热,伴有口干、口苦、心烦失眠的情况。

日常简易代茶饮推荐

理气化痰茶:陈皮3g + 玫瑰花5朵,沸水冲泡,代茶饮。适合情绪不佳、胸闷伴痰者。

利咽润喉茶:胖大海1颗 + 麦冬5g,泡水喝。适合喉咙干燥、声音嘶哑者。

健脾祛湿茶:茯苓10g + 薏米10g(可先捣碎),煮水代茶饮。适合脾虚湿重、痰多乏力者。

医案

患者:王先生,42岁,公司职员。

主诉:喉咙异物感3月余,如痰堵塞,咳之不出,咽之不下,情绪紧张时加重。

诊见:平素工作压力大,易烦躁,伴有胸闷、嗳气,食欲一般,大便时干时稀。舌淡红,苔薄白腻,脉弦细。

辨证:肝气郁结,脾虚痰凝(肝郁脾虚,痰气互结)。

治法:疏肝健脾,化痰散结。

方药:半夏厚朴汤合逍遥散加减。

姜半夏9g,厚朴9g,茯苓15g,紫苏梗9g,柴胡9g,白芍12g,白术9g,陈皮6g,炙甘草6g。共7剂,水煎服。

反馈:患者自述喉咙异物感明显减轻,胸闷、烦躁改善。守方再进7剂,并嘱其调畅情志。一月后症状基本消失。
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