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,明明很累脑子却很清醒——如今,失眠已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健康问题。在中医理论中,失眠并非简单的“睡不着觉”,而是涉及脏腑功能、气血阴阳的整体失衡。

今天,贡方堂从中医角度,为大家解读失眠的成因、分型及调理方法。

为什么总失眠?哪些原因造成的?

很多人遇到失眠,第一反应是压力大或者想太多,但其实,有不少身体上的疾病也会悄悄偷走你的睡眠。

南昌贡方堂中医科专家陈顺涛表示,失眠不是简单的"睡得晚",而是指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,依然对睡眠时间和(或)睡眠质量感到不满意,并且影响日间功能或引起躯体不适的一种主观体验。

当出现以下情况时,你可能需要警惕:

▪入睡困难:躺半小时仍清醒

▪夜间易醒:整夜醒来超过两次

▪早醒:比预期提前2小时以上醒来

▪日间影响:伴随疲劳、情绪低落或易怒、躯体不适、认知障碍、焦虑情绪等症状

在中医理论中,失眠被称为“不寐”,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不能正常入睡或睡眠不深,易醒,醒后难以再睡,甚至彻夜不眠的一种症状。中医认为,失眠与心、肝、脾、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。

失眠的成因

1. 心脾两虚

中医认为,心主血脉,脾主运化,心脾两虚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,心神失养,从而出现失眠。

2. 肝郁化火

情绪不畅,肝气郁结,久而化火,上扰心神,导致失眠。

3. 心肾不交

肾藏精,主生长、发育和生殖,肾精不足会导致心肾不交,影响睡眠。

4. 痰热内扰

饮食不节,痰湿内生,郁而化热,上扰心神,引起失眠。

5. 心虚胆怯

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郁滞,进而影响到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,使心血不足、胆气虚弱。

失眠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:入睡困难、睡眠浅、易醒、多梦、早醒、醒后难以再睡等。

中医辨证治失眠

中医将失眠分为多种常见类型,调理方法各有侧重。常见类型包括心脾两虚型、肝郁化火型、痰热内扰型、心肾不交型、心胆气虚型等。

心脾两虚型:气血不足,心神失养,表现为多梦易醒、心悸健忘、神疲食少。治以补益心脾、养血安神,用归脾汤加减。

肝郁化火型:情志不畅,肝郁化火,症见彻夜难眠、急躁易怒、头晕头胀、目赤耳鸣 。 采用清肝泻火、宁心安神之法,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。

心肾不交型:肾阴亏虚,心火亢盛,症见心烦不寐、心悸多梦、头晕耳鸣、潮热盗汗 。以滋阴降火、交通心肾为法,黄连阿胶汤或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。

可基于中医辨证配合给予失眠患者耳穴压豆、刮痧、穴位贴敷、中药足浴、艾灸、针刺及推拿中医外治法治疗。

日常小建议

针对失眠人群,中医建议:

一是调情志,保持心情舒畅,通过冥想、散步等疏解情绪,安定心神;

二是节饮食,规律饮食,少吃辛辣、油腻、生冷食物,保护脾胃功能;

三是慎起居,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,睡前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和使用电子产品,利于入睡;

四是适调理,若有失眠倾向,可自行按摩安神穴位,或食疗辅助,严重时应及时寻求专业中医辨证调理。

总之,中医中药治疗失眠注重调和阴阳、平衡气血,通过调整生活方式、情志、饮食以及适当的中药调理,可以达到改善睡眠的效果。

然而,每个人的体质和情况不同,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个性化的调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