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总是疲劳乏力,说话有气无力,爬几步楼梯就心慌气短;动不动就感冒,而且很久才能好……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么你可能被“气虚”找上门了。

气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?
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科专家陈顺涛主任指出,中医认为“气是人体的动力”,气虚就是“动力不足”。而气的生成与肺、脾、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,其中脾胃是“气血生化之源”,是后天之气的根本。因此,气虚的形成,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。
1.先天禀赋不足
父母体质偏弱,或孕期调养失当,可能导致子女先天之精匮乏,肾气不足,从而形成气虚的底子。
2.后天脾胃损伤(核心原因)
饮食不节:长期暴饮暴食、饥饱不均,或过度食用生冷、油腻、辛辣的食物,都会损伤脾胃功能,导致气血生化无源。
思虑过度:中医认为“思虑伤脾”。长期用脑过度、精神压力大,会消耗大量的气,并影响脾的运化功能,导致气虚。
3.劳累过度
这里包括“形劳”和“神劳”。长期的体力透支、熬夜加班,或过度的体育锻炼,都会大量消耗人体的元气。身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,气自然入不敷出。
4.久病、年老体弱
慢性疾病会不断耗损人体的正气,所谓“久病必虚”。此外,随着年龄增长,人体的肾气会自然衰减,脾胃功能也会减弱,从而导致气虚。
如何判断气虚?
1.疲劳乏力,精神不振:这是最核心的症状。总感觉浑身没劲,精神萎靡,喜欢躺着,做事提不起兴趣。
2.少气懒言,语音低微:不爱说话,即使说话也声音细小,感觉气不够用。
3.自汗(动不动就出汗):在安静状态下,不因劳累、炎热或穿衣过多而自然出汗,活动后尤其加重。
4.抗病能力差,易反复感冒:免疫力低下,天气稍有变化就容易感冒,且病程长,不易痊愈。
5.面色萎黄或晄白,舌淡苔白:气血不能上荣于面,所以面色不佳。舌头颜色淡红或淡白,舌体可能偏胖大,两边有齿痕。

气虚的人怎么调理最好?
很多人气虚了就吃人参、黄芪‘大补’,可不对症反而上火。陈顺涛主任强调,中医调气虚的核心是“补中益气”—— 补脾胃、升元气,而古方“补中益气汤”正是这个思路,既补又不燥,还能增强免疫力。
补中益气汤出自《脾胃论》,由黄芪 15g、党参 12g、白术 10g、当归 9g、升麻 6g、柴胡 6g、陈皮 6g、炙甘草 6g 组成,核心功效是“补中益气、升阳举陷”,还能间接增强免疫力。
方解
黄芪 + 党参 + 白术:黄芪是 “补气要药”,补全身之气;党参、白术补脾胃之气(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),从根源生成气,避免“只补不生”;
当归:少量当归补血,“气能生血,血能载气”,让气有 “载体”,补得更稳;
升麻 + 柴胡:升提阳气,针对气虚导致的 “精神萎靡、久泻”,帮气 “往上走”,恢复动力;
陈皮:理气健脾,避免黄芪、党参补气太滋腻导致腹胀,适配南昌人爱吃辣、消化稍弱的体质;
炙甘草:调和诸药,保护脾胃,让方剂更温和,老人、宝妈都能喝。
加减妙用
若易感冒、免疫力差:加防风 8g、金银花 10g(增强抗邪能力,减少感冒);
若怕风、怕冷明显:加桂枝 8g、生姜 3 片(温通阳气,改善怕冷);
若消化差、腹胀:加茯苓 10g、薏苡仁 12g(健脾祛湿,缓解腹胀);
若熬夜后气虚(上班族):加枸杞 10g、远志 6g(补肝肾、安神,改善熬夜耗气)。

医案
患者:王先生,31岁。
主诉:近一年来感觉极度疲劳,下班后无力做家务,声音嘶哑,稍微活动就大汗淋漓,且反复感冒3次。伴有食欲不振,饭后腹胀,大便稀溏。
初诊:舌淡胖有齿痕,脉细弱。
诊断:脾胃气虚,中气不足。
治以:补脾胃、升元气。
开方:补中益气汤加减,根据其食欲不振、便溏的症状,适当加入茯苓、砂仁等健脾化湿的药物。7剂,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服用。
二诊:服用一周后患者自觉体力有所恢复,腹胀减轻,食欲改善。效不更方,微调剂量续服14剂。
结果:连续调理两周后,疲劳感大幅减轻,说话中气变足,自汗现象基本消失,精神状态也焕然一新。
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