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生活中,你是否总感觉身体沉重容易累?皮肤油腻经常爆痘,头发也是一天不洗就油到不行?大便黏在马桶怎么也冲不掉?南昌贡方堂国医馆陈顺涛主任医师指出,这些问题看似不相干,但在中医理论中,它们往往指向同一个根源——体内湿气过重。

湿气重的信号有哪些?
除了头发油、大便粘,湿气重还有诸多“信号”:
身体沉重:感觉身体困重,头脑昏沉,如同裹着湿毛巾。
舌苔厚腻:舌体胖大,边缘有齿痕,舌苔厚腻,或白或黄(白为寒湿,黄为湿热)。
皮肤问题:面部易出油、长痘,或出现湿疹、瘙痒。
消化不良:食欲不振,腹胀,口中粘腻或发甜。
女性带下:女性白带量多、粘稠。
湿气从何而来?
在中医理论中,“湿气”是一个核心概念。它不是指具体的水分,而是一种重浊、粘滞、趋下的病理产物。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,尤其是脾的运化功能减弱时,体内水液无法正常代谢,便会聚集成“湿”。
湿气的形成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:
外因:外感湿邪
环境潮湿: 长期居住在潮湿、阴暗的环境中,或遇到梅雨季节,外界的湿气会侵袭人体。
涉水淋雨: 经常淋雨、穿湿衣裤,或长时间在水中作业。
内因:脾虚生湿
饮食不节: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。过量食用生冷、油腻、甜腻、辛辣刺激的食物(如冰镇饮料、烧烤、油炸食品、奶油蛋糕等),这些都会加重脾胃负担,损伤脾阳,导致运化水湿的功能下降,如同家里的洗衣机坏了,衣服里的水怎么也甩不干。
贪凉饮冷: 脾喜燥恶湿,喜温恶寒。过度依赖空调、嗜食冷饮,会损耗脾的阳气,导致寒湿内生。
中医如何治疗?
治疗湿气重的总原则是“健脾利湿”。单纯利湿只是治标,如同只清理地上的积水,而忘记关掉漏水的水龙头。只有强健脾胃,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湿气的产生。
治疗方法包括中药、艾灸、拔罐、针灸等。其中,中药调理是核心手段。今日陈医师给大家带来一款经典方,参苓白术散。在众多祛湿方剂中,参苓白术散是一个非常平和且经典的方子,尤其适合脾虚湿盛导致的上述症状。它不温不燥,药性平和,在祛湿的同时,重在补益脾胃。
方剂组成
人参/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: 这四味药构成了著名的“四君子汤”,是补气健脾的基础方。人参大补元气,白术燥湿健脾,茯苓健脾利湿,甘草调和诸药。
山药、莲子肉、白扁豆: 辅助健脾,并能固涩止泻,增强补脾之力。
薏苡仁(薏米): 利水渗湿,清热排脓,是祛湿的要药,尤其善于治疗小便不利、水肿和腹泻。
砂仁: 芳香化湿,行气和胃。它能醒脾,防止补药滋腻碍胃,促进脾胃的运化吸收。
桔梗: 宣利肺气,通调水道。中医认为“肺为水之上源”,通过宣肺可以促进水液代谢,同时能载药上行,益肺气。
方解
全方以四君子汤补脾胃之气为根本,配以山药、莲子、扁豆增强健脾之力,再用薏苡仁利水渗湿,砂仁芳香化湿行气,桔梗宣肺利水。诸药合用,补中气,渗湿浊,行气滞,使脾气健运,湿邪得去,则诸症自除。对于脾虚湿盛引起的疲倦乏力、食少便溏、面色萎黄、以及皮肤头发油腻等症,效果显著。

医案
患者:刘先生,32岁,IT从业者。
主诉:近一年来头面部出油严重,每天需洗头两次,否则头发粘腻成缕。面部痤疮此起彼伏,多为暗红色。常感身体沉重,乏力嗜睡,午后尤甚。大便不成形,粘腻,冲马桶不易冲净。舌淡胖,边有齿痕,苔白腻,脉濡滑。
诊断:脾虚湿盛。
治则:健脾益气,化湿和胃。
方药:参苓白术散加减。
加味:因痤疮较多,加蒲公英15g以清热解毒;因乏力明显,加黄芪15g以增强补气之力。
反馈:服用7剂后,患者自觉身体轻快,乏力感减轻,大便成形度改善,头油、面油略有减少。原方稍作调整,继服14剂。一月后复诊,患者头面出油已大为好转,每日洗头一次即可,痤疮基本消退,精神转佳,大便成形通畅。嘱其注意饮食调理,巩固疗效。
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