胆结石发作时的绞痛让人难以忍受,是能痛到怀疑人生的那种。不想西医手术治疗,中医吃什么药可以化掉结石?
胆结石是什么原因形成的?
中医看来,胆结石的形成有其独特的病机。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科专家陈顺涛主任指出,胆结石在中医属于“胁痛”、“黄疸”、“胆胀”等范畴,其核心病机常与以下几点密切相关。
1.肝胆湿热:这是最常见的证型!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、辛辣炙烤之品,或感受湿热邪气,导致湿热内蕴,熏蒸肝胆。湿热煎熬胆汁,日久凝结成石。患者常伴有口苦、口干、胁肋胀痛、厌油腻、恶心、小便黄、舌红苔黄腻等症状。
2.肝气郁结: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气机郁滞。气滞则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与排泄(“气行则津行,气滞则津停”),胆汁郁积,久而成石。常表现为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、胁肋胀满窜痛、嗳气、脉弦。
3.脾虚湿蕴:脾胃虚弱,运化水湿功能失常,湿浊内生。湿浊困阻中焦,影响肝胆疏泄,湿郁化热,亦可与胆汁互结形成结石。多伴有乏力、食欲不振、脘腹胀闷、大便溏泄、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等。
4.瘀血阻络:病程日久,或因气滞、湿热阻滞,导致气血运行不畅,脉络瘀阻。瘀血与结石互为因果,加重病情。可见胁肋刺痛、位置固定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。
陈主任强调,临床中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,但“肝胆湿热”是贯穿始终的核心病机之一。
胆结石五吃三不吃有哪些?
推荐多吃的5类食物
高纤维蔬菜
如芹菜、菠菜、韭菜、西兰花、南瓜等。
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,减少胆汁淤积,帮助排出胆固醇,降低结石形成风险。
富含维生素的水果
如苹果、香蕉、橙子、猕猴桃等。
维生素(尤其是维生素 C)可抑制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,减少结石生成,同时增强免疫力。
优质蛋白食物
如瘦肉(猪瘦肉、牛肉)、鱼类(鲫鱼、鲈鱼)、鸡蛋(蛋白为主)、豆制品(豆腐、豆浆)。
提供必需氨基酸,维持身体代谢,且优质蛋白消化负担小,不易刺激胆囊收缩。
利胆食物
如黑木耳、洋葱、生姜、玉米须(煮水喝)。
黑木耳可帮助吸附肠道内的杂质及胆固醇;玉米须有利尿、利胆作用,促进胆汁排泄。
清淡易消化的主食
如小米粥、大米粥、面条、燕麦等。
这类食物不会加重胆囊负担,减少胆囊收缩频率,降低疼痛发作可能。
建议少吃或不吃的3类食物
高胆固醇食物
如动物内脏(猪肝、猪脑)、蛋黄(过量)、蟹黄、鱼子等。
过量摄入胆固醇会导致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升高,易析出结晶形成结石,或使原有结石增大。
高脂肪、油炸食物
如肥肉、油炸食品(油条、炸鸡)、黄油、奶油等。
高脂肪食物会强烈刺激胆囊收缩,可能诱发胆绞痛,还会促进胆汁分泌,增加结石阻塞胆管的风险。
辛辣刺激、生冷食物
如辣椒、花椒、大蒜、冰饮、刺身等。
辛辣刺激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道及胆囊,引发痉挛;生冷食物易导致消化不良,间接影响胆汁排泄。
胆结石中医怎么治疗?
面对胆结石,特别是泥沙样结石、术后预防复发或体质不耐受手术的患者,中医药在疏肝利胆、清热化湿、溶石排石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。陈顺涛主任在临床上善用国医大师经验方——茵陈胆道汤。
茵陈胆道汤由茵陈、金钱草、栀子、黄芩、枳壳、木香、大黄、柴胡组成,具有清热、利胆、排石之功效。
方中茵陈具有清利湿热、利胆退黄的功效,能有效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。
金钱草具有通淋排石的作用,能帮助结石的排出。
栀子清泄三焦湿热,尤善清肝胆郁热,助茵陈清热利湿退黄。
黄芩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,尤善清上中焦湿热,尤其肝胆之火。
枳壳破气消积,行气除胀。气行则有助于推动胆汁排泄,缓解胆道痉挛和疼痛。
木香行气止痛,健脾消食。其辛散温通之性,能有效疏通气机,缓解胁腹胀痛。
大黄泻热通肠,活血祛瘀。其泻下作用有助于湿热邪气从大便排出,同时活血有助于改善胆道血液循环,促进排石。
柴胡疏肝解郁,和解少阳。是调理肝胆气机的关键药物,能缓解胁痛、口苦等少阳枢机不利的症状。
加减妙用:常加减郁金活血止痛,行气解郁,利胆退黄。兼有行气活血利胆之功,对气滞血瘀型尤为适合。加鸡内金健胃消食,涩精止遗,兼具化坚消石之功,尤其擅长消化砂石类积滞。
医案
患者:张先生,45岁。
主诉:长期饮食不规律,喜食油腻,工作压力大。近半年反复发作右上腹胀痛,尤其进食油腻后加重,伴口苦、嗳气。B超显示胆囊多发结石,最大约0.8cm,胆囊壁稍毛糙。西医建议观察或手术。张先生希望尝试中医保守治疗。
初诊:舌质偏红,苔黄厚腻,脉弦滑数。
辨证:肝胆湿热,气机郁滞。
治法:清利肝胆湿热,疏肝理气,通腑排石。
处方:茵陈胆道汤加减。
方药:茵陈蒿30g, 栀子12g, 黄芩10g, 柴胡12g, 枳实15g, 木香10g (后下), 金钱草30g, 郁金15g, 鸡内金15g (研末冲服), 大黄6g (后下), 海金沙15g (包煎), 甘草6g。14剂,水煎服,每日一剂,分两次温服。
二诊:张先生诉服药后大便通畅(日2-3次,质稀),口苦明显减轻,胁腹胀痛发作频率和程度均显著缓解。舌苔转薄黄腻,脉弦滑。效不更方,上方稍减大黄至5g,继服14剂。
三诊(四周后):患者症状基本消失,复查B超提示胆囊内结石明显减少,最大结石约0.4cm,胆囊壁光滑。继续以原方微调(去大黄,加茯苓、白术健脾化湿巩固),间断服药调理2月余。
结果:复查B超胆囊内未见明显结石,患者状态良好。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