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女性都有月经不规律的烦恼,怕大姨妈不来,又怕它乱来。大姨妈迟迟不来令人焦虑,推迟几天算正常呢?

南昌贡方堂中医门诊部妇科医生万倩雯表示,大姨妈提前或推迟7天左右都属正常范围,如果推迟超过7天就不正常了。如果推迟了,说明子宫有寒了,因为寒邪可以凝涩,让月经不能够顺畅地到来。就像冬天天气太冷的话,家里的自来水就会被冻住,就好比月经一样,会被推迟。

而寒邪可以分为虚寒实寒。当月经到来的时候,月经量少,就是虚寒,月经量多就是实寒。

而女子的子宫归属于五脏中的肾脏。因此,我们可以看出月经推迟的根本原因是肾中有寒

那么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?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奇方温经汤,这是医圣张仲景的方子,治宫寒体虚有效率非常高,效果非常好。

温经汤

组成:吴茱萸、麦冬、当归、芍药、川芎、人参、桂枝、阿胶、牡丹皮、生姜、甘草、半夏。

用法:水煎服,阿胶烊冲。

功用:温经散寒,养血祛瘀。

主治:冲任虚寒、瘀血阻滞证。漏下不止,血色暗而有块,淋漓不畅,或月经超前或延后,或逾期不止,或一月再行,或经停不至,而见少腹里急,腹满,傍晚发热,手心烦热,唇口干燥,舌质暗红,脉细而涩。亦治妇人宫冷,久不受孕。

配伍特点:本方的配伍特点有二:一是方中温清补消并用,但以温经补养为主;二是大队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配伍,能使全方温而不燥、刚柔相济,以成温养化瘀之剂。

运用:本方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,主要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、痛经、崩漏、不孕等。临床应用以月经不调,小腹冷痛,经血夹有瘀块,时有烦热,舌质暗红,脉细涩为辨证要点。

加减化裁:若小腹冷痛甚者,去丹皮、麦冬,加艾叶、小茴香,或桂枝易为肉桂,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;寒凝而气滞者,加香附、乌药以理气止痛;漏下不止而血色暗淡者,去丹皮,加炮姜、艾叶以温经止血;气虚甚者,加黄芪、白术以益气健脾;傍晚发热甚者,加银柴胡、地骨皮以清虚热。

禁忌:月经不调属实热或无瘀血内阻者忌用,服药期间忌食生冷之品。

整副方子可以分为两组,分别是散寒组补虚组。虽然都是补,但散寒和补虚补的不一样。

散寒组:桂枝、吴茱萸、生姜。

吴茱萸主要治疗体内有寒,及其导致的头痛、头晕伴恶心等症状。这是因为它能散寒止痛,降逆止呕,助阳止泻

桂枝,具有治气上冲、利小便、解肌发汗之功。和吴茱萸都能温经散寒,通利血脉。吴茱萸功擅散寒止痛,桂枝长于温通血脉

一个散寒,一个温通,身体自然就暖起来了。

生姜温阳,止咳、止呕、止痢、止血,这就是我们平时喝完一杯姜茶身上暖暖的原因。三者合用,共行扶阳散寒之效。

补虚组:当归、芍药、川芎、阿胶、人参、麦冬、甘草、半夏、丹皮。

党参、麦冬、半夏、甘草,这部分叫麦门冬汤,这是养肺胃的阴气的。

整个方子中麦冬是君药,能够养肺阴气,甘寒清润,还能清肺胃虚热人参是臣药,主益气生津

当归能够补血养肝,和血调经芍药酸苦微寒,为阴柔之品,善于养血敛阴,柔肝止痛川芎活血行气,畅通气血,搭配当归和川穹,总体上补而不滞,滋而不腻,养血活血,可使营血调和。

甘草是“佐”,能够益气养胃,与人参配伍又能益胃生津,津液充足了,上归于肺,使肺得到滋润,这就是中医里常说的“培土生金”。

半夏降逆下气,化其痰涎。阿胶甘平,养血止血,滋阴润燥。

最后我们来说一说丹皮,丹皮既助诸药活血散瘀,又能清血分虚热

医案

患者:孙女士,年龄23岁。

主诉:月经从初潮起,周期不规律已六年之久,每月来潮两三次,量少,痛经,劳累后就会淋漓不断。

初诊:经前少腹并小腹疼痛,有时经行亦痛,痛则周身冷汗出,若血块得下,则疼痛减轻或缓解,小腹畏寒明显,面色不荣,两目干涩,心烦,唇干口燥但不欲饮,舌边略有紫点,脉迟。辨证为瘀血阻胞,寒气内凝,血虚失养。

治则:活血化瘀,温养经脉,散寒通经。

开方:温经汤加减。

处方:吴茱萸9g,桂枝9g,川芎9g,生姜12g,半夏12g,牡丹皮9g,麦冬12g,人参6g,炙甘草6g,阿胶10g(烊化),当归15g,白芍9g。6剂。每日1剂,水煎分3次服。

结果:患者在每次月经来潮之前7日左右用上方,每次6剂,连续3个月,数年月经推迟、痛经终告消除。

万医生称温经汤要在月经期喝,这样才有助于药效发挥,同时还可以改善经量少、改善经期推后、改善小腹冷痛、改善经停不至等现象。另外,不建议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擅自添加其他类型药物,多休息,清淡饮食,按时更换卫生巾,不要摄入过于寒凉的食品。

中医治病讲究方症结合,对症用药,并不是将名方照搬使用就能治病,需诸药合用,君臣佐使,才能共凑奇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