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每月经期如临大敌,月经量多到让人虚弱不堪,甚至十天半月都一直不干净?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常见的妇科疑难病——子宫腺肌症。
子宫腺肌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?
中医中并无子宫腺肌症之名,根据其临床症状,可归属于“癥瘕”、“痛经”、“月经过多”、“经期延长” 等范畴。
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妇科医生万倩雯解释,这个病的主要病因在于“瘀血阻滞胞宫”。子宫内膜本应脱落形成月经,但当它侵入子宫肌层并周期性出血后,却无法排出体外,这就形成了“离经之血”。这些积存在肌层内的血液,即是中医所说的 “瘀血”。
瘀血的形成,常与以下因素有关
1.手术创伤:多次人流、剖腹产等宫腔操作,会直接损伤胞宫冲任脉络,导致瘀血内停。
2.情志内伤:长期压力大、抑郁、恼怒,导致肝气郁结。气为血之帅,气滞则血行不畅,日久成瘀。
3.寒邪侵袭:经期产后,胞脉空虚,若贪凉饮冷或感寒受湿,寒邪客于胞宫,寒性凝滞,会使血液凝涩成瘀。
4.体质因素:素体气虚,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不足,血行缓慢,也逐渐形成瘀滞。
万倩雯医师强调:瘀血是疾病的本质,但气虚往往是很多患者长期出血不止的关键。气好比是统摄血液的“堤坝”和“统帅”。堤坝坚固,血液才能在河道中安行。一旦气虚,堤坝不固,统帅无力,血液就会如决堤般妄行,导致月经量多如注,淋漓不尽。
子宫腺肌症有什么症状表现?
1.进行性加重的痛经:疼痛一次比一次剧烈,常需服用强效止痛药,严重者影响正常工作生活。
2.月经量过多、经期延长:这是最让患者虚弱的症状。经量巨大,有大量血块,每次月经持续时间可长达10-15天甚至更久,极易导致继发性贫血,出现面色苍白、头晕乏力、心慌气短等症状。
3.子宫均匀性增大:B超检查可见子宫增大,肌层回声不均,可见栅栏状阴影。
子宫腺肌症中医怎么调理?
针对“气虚血瘀”这一核心病机,尤其是在经期出血量大、淋漓不尽的症状,治疗绝不能单纯地“堵”,而应“补” 与 “收”结合。治疗法则为益气升阳,化瘀止血。对此,万倩雯医生分享一张源自明清的千古名方「举元煎」,通过补气摄血的独特思路,为众多患者解决了难题。
举元煎不是强行止血,而是通过补气虚、固子宫,让月经该来则来,该止则止。
举元煎由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升麻、甘草5味药材组成。
方解
黄芪、党参:大补元气,像给子宫 “加固闸门”,增强统摄经血的能力,从根源减少出血;
白术:健脾益气,“脾是气血生化之源”,脾胃强健才能持续生成气血,避免气虚加重;
升麻:升提中气,让气虚下陷的子宫 “归位”,改善经期坠胀,同时辅助止血;
甘草:调和诸药,让方剂温和不刺激,适合经期、非经期调理,不会损伤脾胃。
加减妙用:比如瘀血重的加当归、益母草,怕冷的加艾叶、生姜,让调理更精准。
医案
患者:乐女士,39岁。
主诉:子宫腺肌症病史3年。近半年月经量越来越多,经期从7天延长到12天,经血颜色淡、无明显血块;经期后总觉得乏力、头晕,爬两层楼就喘气,体检发现轻度贫血;痛经不算严重,但腰酸明显,影响备课工作;之前吃西药止血,停药后又复发。
初诊:舌苔淡白、舌边有齿痕,脉细弱。
辨证:脾肾气虚型子宫腺肌症。
判断:脾肾气虚、统血无力。
治以:补气固血、调理周期。
开方:以举元煎为基础方加减(黄芪 20g、党参 15g、白术 12g、升麻 9g、甘草 6g、当归 10g、阿胶 10g(烊化)),经期第1天开始服用,每日1剂,水煎服;非经期减少黄芪用量(15g),加山药 15g 健脾益肾;同时建议她经期避免劳累,多吃红枣、菠菜补气血,少碰生冷食物。
结果:1个经期后反馈月经量少了一半,经期缩短到8天,乏力感减轻,头晕次数减少;2个经期后经期稳定在6天,量恢复正常,无淋漓不尽,腰酸消失,体检显示贫血改善;3个经期后月经周期规律(28-30天),经量、经期均正常,乏力、头晕完全消失。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