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来月经都像“血崩”,卫生巾换得比别人勤,经期还面色苍白、心慌乏力……月经量过多是身体发出的警报,这要怎么办?

月经量大是怎么回事?

很多女性误以为“月经量大是排毒多,不用在意”,实则不然。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妇科医生万倩雯解释道,中医认为月经是“血”所化生,而“气”负责统帅和固摄血液,使其循行于正常的通道。月经量多的核心病机在于 “冲任不固,经血失于制约” 。好比一个水龙头,要么是水压太大(血热、血瘀),要么是阀门坏了(气虚),导致水流失控。

1.气虚不固(最常见):这是导致月经量多的首要原因。由于劳累、思虑过度、久病等耗伤了脾气。脾主统血,气足则能摄血。一旦气虚,就无法固摄血液,导致血“妄行”而出。表现为经色淡、质稀,伴有气短乏力、面色苍白、小腹空坠。

2.血热内扰:身体阳气过盛,或常吃辛辣温燥食物,导致热入血分,逼迫血液妄行。表现为经色深红或鲜红、质粘稠,伴有心烦、口渴、便秘等“上火”症状。

3.瘀血阻络:体内有瘀血,阻塞脉络,导致血不循经,“瘀血不去,新血不得归经”。表现为经色紫暗、有大量血块,伴有小腹刺痛,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。

月经量大吃什么中药止血?

对于辨证为“气虚不固”型的月经过多,万倩雯医生在临床上常以经典方剂“举元煎”为基础进行化裁,效果显著。

万医生认为,现代女性常因工作压力大、作息不规律导致“气虚”,进而引发月经过多 —— 因此调理核心在于“补气虚、固冲任”(冲任二脉是中医调理月经的关键脉络),举元煎正是契合这一思路的经典方剂。

举元煎由人参、炙黄芪、炙甘草、升麻、白术组成。

方解

黄芪 + 党参:双补气虚“主力军”

炙黄芪擅长补中益气、固摄经血,像“闸门” 一样约束经血不妄行;党参能健脾益气,为气血生成提供“原料”,两者搭配,既补已虚之气,又能增强固血之力,改善乏力、气短等症状。

白术:健脾助运“好帮手”

中医认为“脾为气血生化之源”,白术能健脾燥湿,帮助脾胃吸收营养,让气血生成更充足,从根源上改善气虚体质,避免经血因“源头上不足”而失固。

升麻:升提气机“稳脉络”

升麻能升提下陷的气机,尤其适合经期小腹坠胀、经血“往下冲”的患者,通过提升气机,辅助黄芪、党参加固冲任二脉,减少经血过量排出。

炙甘草:调和诸药“护脾胃”

炙甘草能调和方中各药材的药性,同时健脾益气,避免补气药过于滋腻损伤脾胃,让方剂更温和、易吸收。

全方共奏:补气升阳,固冲摄血之效。 药简力专,能迅速提升气机,如同给松弛的“阀门”重新拧紧,让血液恢复其正常的循行。

加减妙用:加入阿胶、艾叶炭以养血温经止血;加入乌贼骨、茜草炭以增强固涩止血之力。

医案

患者:沈女士,34岁。

主诉:近一年来月经量明显增多,行经需7-9天方能干净,经色淡红、质清稀,伴有大量血块。平素感觉极度疲劳,上课时气短心慌,头晕眼花,面色苍白。医院B超排除器质性病变,血常规提示轻度贫血。

初诊:舌质淡,舌体胖大边有齿痕,苔薄白,脉细弱。

诊断:崩漏(月经过多)。

辨证:气虚不固,冲任失摄。

治法:补气摄血,固冲调经。

开方:举元煎为基础方加减。

方药:炙黄芪30g,党参15g,炒白术12g,升麻6g,炙甘草6g,加用阿胶10g(烊化),仙鹤草20g,炮姜炭6g。后面根据复诊情况,随症加减。

医嘱:嘱其注意休息,避免劳累,适当摄入红肉、动物肝脏等补血食物。

结果:第一个周期经期缩短至5天,经量已减至正常水平,头晕乏力症状明显改善;第二个周期月经周期、经量均已恢复正常,贫血指标亦得以纠正。
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