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扰,吃点凉的、辣的就拉肚子,明明没吃坏东西,肚子总是隐隐作痛、咕咕作响,这是怎么回事?

肠胃不好经常拉肚子是什么原因?
很多人觉得“拉肚子”只是小问题,忍忍就过了,却不知道长期反复腹泻,其实是肠胃在发出求救信号。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科专家陈顺涛主任指出,从中医角度来看,肠胃不好常拉肚子,主要和以下3个因素相关。
1.脾胃虚寒:吃点凉的就中招
脾胃虚寒的人,本身脾胃阳气不足,就像“小火炉”缺了柴,没办法很好地腐熟食物、温化水湿。平时稍微吃点生冷食物(比如冰饮、凉菜)、吹会儿空调,就容易刺激肠胃,导致腹泻 —— 大便稀溏不成形,还可能带着未消化的食物残渣,同时伴有肚子发凉、手脚怕冷的情况,尤其秋冬季节症状更明显。
2.湿邪困脾:大便黏腻、浑身沉重
南方气候潮湿,加上很多人爱喝奶茶、吃甜腻食物,容易让“湿邪”在体内堆积,困住脾胃。这类人拉肚子时,大便往往黏糊糊的,粘在马桶上冲不干净,擦屁股也得用好几张纸;平时还会觉得肚子胀胀的,没胃口吃饭,整个人浑身沉重、提不起精神,舌苔也厚厚的、白白的。
3.饮食失调:肠胃不堪重负
现在人饮食不规律太常见了:要么早上赶时间不吃早餐,要么晚上加班后暴饮暴食,再加上偏爱火锅、烧烤、油炸等辛辣刺激食物 —— 这些习惯会直接“折腾”肠胃,让脾胃运化功能越来越弱。时间久了,肠胃对食物的耐受度降低,稍微吃点“不对付”的,就会引发腹泻、腹痛。
肠胃不好还有哪些症状?
腹胀嗳气:吃完饭总觉得肚子胀得慌,像塞了个气球,还频繁嗳气,甚至有酸腐味;
消化不良:吃点硬的、油腻的食物,就觉得胃里沉甸甸的,消化慢,甚至恶心想吐;
大便异常:除了拉肚子,也可能出现大便干结(脾胃虚弱无力推动排便)、大便时干时稀(脾胃功能紊乱);
疲劳乏力:中医说 “脾为气血生化之源”,脾胃不好会导致气血生成不足,所以总觉得没力气,稍微动一动就累,脸色也偏黄、没光泽。

肠胃不好经常拉肚子中医怎么调理?
针对脾胃虚弱、湿邪内盛引起的肠胃不适,陈顺涛主任经常会用到中医经典名方——参苓白术散。他解释,这个方子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组方温和又精准,专门针对“脾胃虚弱、湿邪困脾”导致的反复腹泻、腹胀、乏力等问题。
参苓白术散由白扁豆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、桔梗、莲子、人参、砂仁、山药、薏苡仁 10味药组成。
方中党参、白术、茯苓健脾益气,像给脾胃“添柴生火”,增强运化能力;
山药、莲子、白扁豆补脾胃、固肠道,帮着稳住大便,减少腹泻;
薏苡仁祛湿利水,把体内多余的湿气“排出去”,解决大便黏腻、身体沉重的问题;
砂仁理气和胃,缓解腹胀嗳气,让脾胃“动起来”更顺畅;
桔梗载药上行,让药效不仅作用于肠道,还能滋养脾肺,兼顾“脾肺相生”的原理;
最后用甘草调和诸药,让整个方子温和不刺激,适合长期调理。
全方配伍精妙,实现了“补脾气、祛湿邪、行气滞”三效合一,标本兼治,使得脾胃强健,水湿得化,腹泻自止。

医案
患者:谈先生,35岁。
主诉:因长期饮食不规律,工作压力大,近两年来大便常年不成形,每日2-4次,进食生冷、油腻食物后腹泻立即加重。伴有腹部隐痛,食欲差,饭后腹胀,身体困重乏力。
初诊:面色萎黄,舌淡胖,边有齿痕,苔白腻,脉濡细。
辨证:脾虚湿盛。
治以:补脾胃,益肺气。
治疗:参苓白术散加减。7剂,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服用。
二诊:服药7剂后,患者反馈大便次数减少至每日1-2次,且开始成形,腹胀、乏力感明显减轻。效不更方,守原方微调再进14剂。
结果:患者大便基本恢复正常,每日1次,成形顺畅,食欲大增,面色也红润了许多。
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