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一到冬天就手脚发凉,即使穿厚衣服、盖厚被子也不易缓解。而夏季阳气旺盛,但现代人贪凉饮冷、久吹空调,反而让身体“阳气外浮、内里虚寒”,出现手脚冰凉、疲劳乏力、肠胃不适等问题。

从中医角度看,这不是单纯怕冷,多和3种体质问题有关:
阳气不足
阳气是身体的“小暖阳”。女性经、孕、产容易耗损阳气,温煦功能变弱,手脚作为肢体末端,得不到足够温暖,一凉就更明显。
气血不畅
久坐、压力大易导致气血“堵车”,没法顺畅送到四肢,手脚自然冰凉。
脾胃虚弱
脾胃是气血的“生产厂”。秋天吃太多生冷食物会伤脾胃,气血造得少了,手脚“没能量”就变凉。
南昌贡方堂中医妇科专家陈顺涛表示,中医视手脚为“诸阳之末”,当体内阳气不足或气血虚弱,温煦之力难以达于四肢末端,冰凉感便随之而来。尤其夏季,外界炎热与内在虚寒形成鲜明对比,更需我们明辨根源。
若你不仅手脚冰凉,还格外怕冷,偏爱温热的饮食,稍进生冷便容易腹痛腹泻、大便稀溏不成形,面色偏白或晦暗,精神不振总想蜷缩,这提示身体“炉火”不旺,阳气亏虚了。
若手脚冰凉,伴随明显的倦怠乏力,稍微活动就心慌气短,面色、嘴唇、指甲颜色淡白缺乏红润光泽,头晕眼花,女性可能还有月经量少、色淡,这往往是气血不足,难以濡养温煦四肢末端所致。
因此,调理手脚冰凉,必须注重气血的调养和经络的疏通。

对于阳气虚弱导致的手脚冰凉,中医主张温阳散寒。可通过食用温性食物,如羊肉、生姜、桂圆等,来补充阳气。同时,可采用艾灸、拔罐等中医外治法,以温通经络、散寒止痛。如《本草纲目》所言:“艾叶能通十二经,走三阴,理气血,逐寒湿。”艾灸艾叶,可温阳散寒,通经活络。
对于阴血不足导致的手脚冰凉,中医主张滋阴养血。可通过食用滋阴食物,如阿胶、红枣、枸杞等,来补充阴血。同时,可采用中药汤剂调理,如四物汤、归脾汤等,以滋养阴血、调和气血。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所说:“诸痛痒疮,皆属于心。”心主血脉,心血充足,则四肢得养;心血不足,则四肢失养。因此,滋阴养血,是调理手脚冰凉的重要方法之一。
对于气机郁结和瘀血内阻导致的手脚冰凉,中医主张疏通经络、活血化瘀。可通过按摩、推拿、针灸等中医外治法,以疏通经络、活血化瘀。如《灵枢·经脉》所言:“经脉者,所以决死生、处百病、调虚实、不可不通。”经络通畅,则气血和调;经络阻塞,则气血失和。因此,疏通经络,是调理手脚冰凉的关键所在。
除了针对性的调理方法,日常的生活习惯也至关重要。阳虚和气血不足的人群都应避免贪凉,少吃生冷食物,空调温度不宜调得过低,尤其避免冷风直吹腰腹、颈背及足部。

患者王某某,女,50岁。
主诉:双手脚冰凉10年,加重1周。
现病史: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脚冰凉,1周前天气转凉后症状加重。患者每至秋冬季节遇风、遇冷空气后则双手冰冷肿胀,伴有拘紧冷感、无疼痛及皮肤颜色变化,双手遇冷水后有麻木感,稍有疼痛。平素畏寒、怕风,手足不温,口不渴,渴则喜热饮口苦,厌油腻,甚则恶心,月经量少,色淡暗,夹有血块,纳眠可,二便调。舌淡暗,舌苔白腻,脉弦紧滑。
中医诊断:血痹。
证型诊断:温经散寒,活血通经。
处方:当归四逆汤加减。
当归15g 白芍15g 桂枝15g 细辛6g 通草9g 茯苓15g 蜈蚣1条 炙甘草9g 吴茱萸9g 薏苡仁30g,7付,水煎服,日服1剂,分2次温服。
二诊:手脚冰凉较前好转,失眠好转,入睡改善。
